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评论 | “银发经济”升温:养老不止“老有所养”,更要“养得好”

2025-08-21 10:58 荣县县委宣传部

0

分享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趋势。在中国,这一现象尤为显著。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老年人口抚养比也上升至22.8%。与此同时,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0岁。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正催生着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银发经济。2024年,从事老年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企业注册量高达7.76万家,优质企业品牌不断涌现,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已然成为拉动内需的“朝阳产业”。传统观念中的“老有所养”,更多侧重于物质层面的保障。然而,当下老年群体的需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对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如何让老年人“养得好”,已成为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这一系列举措将银发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且65岁以上空巢老人占比超50%。独居、失能失智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与此同时,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2023年,老年用品市场规模达5万亿元,智能设备在老年群体中的渗透率持续攀升,高端体检、基因检测等预防性消费增长显著。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1.8亿人,这一举措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还带动了家庭护理、适老化改造等配套消费的发展。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中药理疗、康复器械等产品的销售。腾讯、京东等企业纷纷设立“银发科技实验室”,研发适老传感设备、情感陪伴机器人等产品,资本的加速布局为智慧养老赛道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银发经济”已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健康管理方面,已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干预—康复”的全链条模式。动态血糖仪、家用呼吸机等智能设备已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刚需。上海、成都等地建成的“智慧养老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老年人慢性病的实时监测。例如,杭州某养老院引入AI跌倒监测系统,结合毫米波雷达技术,将意外响应时间缩短,极大地保障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精神消费方面,银发旅游市场规模已破万亿。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邮轮游在50岁以上的银发族中尤为受欢迎,2025年春节邮轮订单较2024年增长了357%,其中50岁以上人群订单增长近2倍。全球自驾游平台租车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银发族自驾游客平均消费较其他年龄层高出7.2%。老年大学的“直播达人班”报名人数激增,知识消费催生了“银发讲师团”等新业态。社区服务也从传统的“生活照料”升级为“多元综合体”。青岛的智能助老食堂、北京的“社区养老联合体”整合家政、医疗、文娱资源,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

面对当前银发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与资源整合为其提供了坚实后盾。资金支持方面,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试点“银发教育消费券”“适老化改造补贴”,2025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专项补助超500亿元。区域协同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建设“半小时康养旅居圈”,整合医疗、文旅资源,推动银发经济跨区域联动。预计到2030年,银发经济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在社会价值提升方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新亮点。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参与社区服务,上海的“银发讲师团”每年举办公益课堂超5000场次,创造更多隐性经济价值。​

银发经济绝非“夕阳产业”,而是科技创新与社会治理的试验田。唯有通过科技、服务、政策协同发力,才能实现从“老有所养”到“养得好”的质变。当有关部门强化顶层设计,企业深耕需求痛点,社会营造尊老氛围,或能更好共同构建“有温度、有尊严、有品质”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让“银发经济”真正成为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双重引擎。(李晨昕)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