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环节。当前,绵阳共有四川省数据通信终端中试研发平台、四川省矿产资源绿色开发与循环利用中试研发平台、四川省集成电路封装中试研发平台3家中试平台入选四川省中试研发平台名单,为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助力。
中试平台都试出了啥?各中试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如何?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生态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8月19日,记者走进四川省数据通信终端中试研发平台实验室,若干设备的指示灯明灭闪烁,一名技术人员正俯身操作台,对一款光网络终端设备反复进行开关机测试。

每一款产品,都将在这个实验室内“过五关、斩六将”。“UT测试、系统测试、可靠性测试等,一个都不能少。”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刘永刚说。只有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后,信息化系统才会把指令传向试制车间,启动小批量试产。
这里解决的,从来不止是“测一测”的问题。设计理念合不合理?技术能不能变成产品?产品是否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应用,能不能大规模生产?……那些卡住科技成果转化的老大难问题,在这里迎刃而解。
例如,某企业设计出能“实现全屋信号覆盖”的光网络终端设备,却苦于没有条件做射频全向测试和产品可制造性验证,产品迟迟落不了地。来到四川省数据通信终端中试研发平台,通过专业验证和小批量生产模拟,产业化瓶颈便突破了。

“我们专攻‘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流程。比如概念验证、工艺优化、性能检测、批量生产可行性这些环节。”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锐一句话点明要害。该中试研发平台的核心任务,就是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方案”,变成生产线能量产、市场能流通的成熟产品。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最难的就是这一关。为让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落地成金”,四川省数据通信终端中试研发平台对运行模式进行了创新。

自2019年10月挂牌成立以来,该中试研发平台聚焦数据通信终端行业共性技术需求,构建了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的全流程体系:从开放实验室的技术验证,到中试熟化车间的小批量试产,再到检验检测中心的性能检测,最终通过行业知识数据库实现技术共享。环节一个不落,打通“最后一公里”。
对于中试平台而言,其优势不仅在于先进的设备,更在于背后的技术服务能力。孙锐强调:“我们采用‘瓦特式人才+科创团队+模块化中试服务’的创新模式,面向高校、院所和数据通信终端行业企业,提供涵盖从研发设计、概念产品试制、工艺流程优化、样机试制、中小批量试制生产到样品试验检测等全流程的中试熟化服务。”

数据显示,四川省数据通信终端中试研发平台已为41家行业企业和8所高校院所提供了约149次中试研发服务,助力约57个产品实现产业化。
眼光放得更远:四川省数据通信终端中试研发平台将持续聚焦国际前沿技术标准,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计划到2027年,新增1500平方米场地,提供对外中试服务100次以上,促成科技成果转化30项以上,助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孙锐说。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