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广元,稻穗初染金黄,正与即将开启崭新篇章的莘莘学子一道,酝酿着丰收的前奏。
广元市“爱·圆梦”家庭困难大学生资助项目(下称“爱·圆梦”资助项目)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学子的星辰大海,更以制度化、规模化、情感化的设计,证明公益慈善可以兼具效率与温度。
项目实施以来,“爱·圆梦”资助项目持续生长、积厚成势,已成为广元市教育民生领域最闪亮的名片。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吸引447家企业和团体倾情参与,汇聚爱心资金4314万元,让7319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当这7319名学子的人生轨迹因这项工程改变,广元书写的不仅是一份“助学答卷”,更是一座城市对“何以向善”的深刻诠释。

从“碎片化帮扶”到“品牌化生态”
制度凝聚合力破解传统困局
传统助学项目常因资助分散、持续性弱、对象不精准而效果有限。
基于此,2023年4月,广元市委市政府按照“创立广元品牌的资助项目,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目标,秉承“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初心,创新推出“爱·圆梦”项目,首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长效跟踪”的全链条机制,将公益助学从零星善举升级为系统化、品牌化的城市工程。
这样的机制直击传统助学项目的痛点。
“公平公正公开”是项目实施的生命线,广元市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核心评价标准,严格执行“摸底排查—走访核实—量化评价—社会公示”全流程机制,兼顾“兜底助困”与“激励优才”,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
今年,全市享受结对资助的191名特困学子中,有600分以上的40名,被录取到“985”“211”高校的受助学生63名,被录取到C9高校学生5名,充分体现了“爱·圆梦”资助项目“帮优与助困”并行的育人属性。
在此期间,企业资助金直付学生账户,联席会议办公室全程跟踪,自2023年以来,受助学生无一因资金延迟或挪用而失学。
从“短期式行动”到“可持续动员”
结对持续资助彰显模式创新
今年,全市共有157家爱心企业和团体积极参与“爱·圆梦”项目,募集资金1529.6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2819名,资金规模、资助人数较2024年分别增长5.1%和17.5%。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筛选,92家企业和团体今年将结对191名特困学子,开展为期4年的持续资助,捐资达764万元。
金秋助学、中天助学等65个社会公益项目(含团体发起项目)将为2628名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提供一次性资助,捐资达765.6万元。
这一设计通过政企协同的“情感+制度”双纽带,破解了“公益可持续性”难题,将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可量化、可延续的行动。
在2005年便成立慈善助学金的四川永隆(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就积极加入到“爱·圆梦”资助项目中。“今年我们不再单独捐赠,而是将本年度的助学金全部参与进‘爱·圆梦’资助项目中,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8月20日,该公司副总经理何京渝告诉记者。
从反哺桑梓的民营企业家、深耕广元的外地企业家,到热心公益的社会团体、默默奉献的普通市民,可以看出,广元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
从“助学为筑梦”到“铸魂而育人”
注重精神赋能实现爱心传递
助学须铸魂。在实施“爱·圆梦”资助项目时,广元市创新实施“建立一份专属档案、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四个一”工作法,不仅在物质方面帮助受助学生,也在精神层面激发受助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怀揣感恩之心前行。近年来,受助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学业上刻苦钻研、实践中勇于担当,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奋进之姿、蓬勃之势。
56名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30名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英语等竞赛中获奖,83名同学在学术科研中崭露头角,112名同学主动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反哺社会关爱……
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成绩单、奖状和感谢信中,我们看到,这种“物质资助+精神赋能”的模式,让善意不再是单向施予。
今年的受助学生小梁已经收到了电子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心里充满感谢。”她说道,“在大学里我会把这份爱心当作动力,好好学习、认真生活,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她的言语,正印证了“爱·圆梦”资助项目“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