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烈日灼灼。无人机掠过遂资眉与成资渝高速交会的资阳雁江中和枢纽上空,174根墩柱如巨人手臂般破土而出——成渝高速扩容项目控制性工程资阳雁江中和枢纽正以惊人速度“生长”。
这并非普通施工。跨两条既有高速、编织16条匝道、缝合三条高速动脉,在川中软土地基上完成这一切,相当于在高速公路的“心脏”地带实施一场不容有失的搭桥手术。待2028年全线完工,这里将成为国内中西部极为罕见的“六肢枢纽”。

少占地降成本 五层立交压减到三层
建设现场,巨大的吊臂在成资渝、遂资眉高速上空缓缓移动。工人在离地20米的支架上绑扎钢筋,旁边就是高速上呼啸而过的车流。

“目前正推进桥梁下部构造,即将开始上部预制梁生产和匝道现浇梁施工。”四川成内渝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资阳代表处管段工程师张彬说道。
作为成渝高速扩容的控制性工程,中和枢纽堪称“超级立交”——由1座主线桥和13座匝道桥组成,总桥长超5.5公里,建成后将实现成渝扩容主线、成资渝高速、遂资眉高速三条高速公路的全互通转换。
与常规两条高速交叉的“四肢枢纽”(通常8条匝道)不同,中和枢纽是罕见的“六肢枢纽”,共有16条匝道其中新建10条、改建3条、利用原有3条。

“普通六肢枢纽通常要搭5—6层,我们通过精细化设计,压减到3层,大幅降低工程规模和社会成本。”张彬举例说,国内类似规模的枢纽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比如上海沪嘉杭枢纽,作为全国最复杂涡轮立交,为六肢交叉、5层结构。
为实现“少占地、降成本”目标,项目设计团队借助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反复校核16条匝道的空间关系,就像给复杂的血管系统梳理脉络,确保它们在有限空间里互不干扰、顺畅通行。“正因为结构层次减少,我们采用了跨径更大、架设更方便的钢结构桥梁,能在基本不影响既有道路通行的情况下完成架设。”张彬补充道。

不过,当地的软土地基和高水位地下水,成为“拦路虎”。中和枢纽12联现浇梁中,有10联要“踩”在软基上。为此,项目设计团队开展精细化建模与分析,改用桩基+贝雷梁的复合支撑体系,为桥梁筑牢根基。
“中和枢纽的建设更像一场‘神经外科手术’——需要统筹结构、功能与人文三大维度,实现真正的协同优化。”张彬表示,除了常规的工程设计,团队还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开展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优化与驾驶适应性研究,只为让这座“超级立交”真正成为推动成渝地区“血脉相通”的关键节点。
不改道少拥堵 车辆洪流中完成“心脏搭桥手术”
成渝高速扩容通车后,中和枢纽将让成都东南向、重庆西北向、资阳到眉山、遂宁方向的车辆快速转换,少绕路,让三条干线无断点转换。但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施工挑战——全部工程需在成资渝、遂资眉两条日均流量3万辆的高速上方完成。
“这也是一场难度极高的‘心脏搭桥手术’”。张彬表示,跨两条既有高速施工,安全风险高、交通疏解压力大,需要非常谨慎。为保障安全顺利施工,公司构建了“防、控、调、应”四位一体防护体系。
物理防护是首要屏障。项目设置了移动式防护棚,覆盖施工区车道,顶棚采用钢板+橡胶复合层,形成刚性防护层,物理隔绝风险。同时,设置分区段交通引导,500米过渡区限速60公里,300米作业区限速40公里,配爆闪灯和反光标签。
智能监控系统则像实时心电图仪,全天候捕捉车流动态。一旦发现危险立即报警。项目团队选择在凌晨0点到5点的车流低谷期施工,并调整了钢箱梁分段,避免架梁时钢箱梁投影在行车道上,并建立“1分钟报警—3分钟处置—5分钟恢复”机制应对突发情况。

目前,中和枢纽桩基施工完成97%,墩柱完成28%。按计划,2025年将完成所有桩基及405根墩柱、155个盖梁等施工。
2028年,成渝高速扩容项目建成通车后,设计通行能力将在原日均6万辆的基础上增加至10万辆。
更为深远的是,中和枢纽直接连接天府国际机场与资阳临空经济区,推动空港物流与高速路网深度融合,并串联起川东-川南经济走廊,通过货流分流与线路优化,整体提升路网效能,持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