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境内的“巴蜀奇峰”阴灵山古树参天、林涛如歌,山脚下1300亩茶园在雾气中隐隐浮现,苍翠整齐的茶垄随地势起伏连绵,这些场景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2019年,来自浙江丽水的390余万株白茶、西湖龙井、黄金芽茶苗跨越山海落户灵山村。6年来,一株株茶苗在灵山村扎稳了根。去年,茶园全部投产,直接带动100余户村民就业,每年助力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
一片小小茶叶,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黄金叶”。
浙茶搬“新家” 跨域结硕果
浙江是“世界绿茶核心产区”,一直流传着“世界茶乡看浙江,浙江绿茶丽水香”的说法。而巴中是全国重要的高山有机富硒茶供给地和优质川茶基地,将浙茶种在巴中,会有怎样的效果?
2019年,浙江丽水的吴春红受邀来到巴州区考察茶产业种植项目,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次巴中之行,成为了她人生旅程中又一个崭新的开始。
三上阴灵山后,吴春红便敲定了心中的想法——在灵山村建设一片茶园。

“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所以对亲情很看重。灵山村的很多家庭和我小时候很相似,当时就想,如果有一片茶园,这些村民就有机会在家门口上班而不外出,那么也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小孩。”吴春红说。此外,吴春红的父母在浙江一直种茶,虽规模不大,经验却十分丰富,这也增加了她来巴创业的信心。
雷厉风行的吴春红在2019年底就将家当搬上了阴灵山。开荒、平整土地、起厢……此前一直从事美容产业和农产品销售的吴春红坦言,种茶确实太辛苦了,不仅仅是转行带来的心理压力,还有身体的疲惫,而且这些远超想象。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每天早上,她又准时出现在了园区。
2020年时,吴春红的母亲程银兰也到了园区帮忙。如今,程银兰的口音里,已经掺入了一些巴中方言的味道。“你看嘛,我们一天都晒得黢黑,但这儿青山绿水,环境真的很好,住起来也舒服。”程银兰一脸笑意。不仅如此,吴春红还将大女儿也接到了巴中上学,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茶园中。其远在丽水上班的丈夫每年也是将公休假期申请到春茶采摘时间,专程回来分担。
经过多年的发展,灵山村的茶园已初具规模,栽种了白茶、西湖龙井、黄金芽3个品种共390余万株,总面积达1300余亩,吴春红所注册的四川省遐神云雾茶叶有限公司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被市场认可。
吴春红告诉记者,受益于巴中良好的自然环境,茶叶的品质备受好评。去年茶园干茶的产量达到5吨,总产值超过600万元,今年受旱情影响的确有所减产,但产值超过400万元。灵山白茶、灵山龙井、黄金芽等茶叶单品远销兰州、西安、芜湖等地。
一叶兴一业 茶香富山乡
熬过了难耐的酷暑,终于迎来了宜人的秋天,茶园也进入了管护期。
虽然没有前段时间采茶、制茶那般忙碌,但吴春红并没有闲下来,每天都会和村民一起在茶园里忙个不停。64岁的灵山村村民杨绍杰和妻子陈连益便是其中的两位。

前些年,杨绍杰一直在外务工,但重体力活让他倍感吃力,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回到家乡来到了茶园上班,活儿相对轻松且易上手。相对于杨绍杰,陈连益算是茶园的老工人了,自茶园建成以来她就在园区上班,采茶、浇水、施肥、除草等,她干起来轻车熟路。
每个月的16日都是茶园发放上月工资的日子,这一天,吴春红都会准备一沓沓现金。前不久的8月16日也不例外,当天,杨绍杰和妻子陈连益从吴春红的手中接过了4000多元的现金,笑容一直挂在这对年过六旬的夫妻俩脸上。
“平时务工每天60元,采春茶的时候一天收入更高,是按照25元每市斤鲜叶计算的,手脚麻利的可以挣到200多元。”陈连益告诉记者,灵山村林多地少,自己家里虽然没有栽种水稻,但一个月的工资已足够买上1000多斤稻谷。
像杨绍杰和陈连益这样在园区上班的“夫妻档”还有梁大科和陈明贤。“我有2402元,她有2001元。”谈及上月的收入,梁大科同样十分满意,两人在家门口一年稳稳当当就能有几万元收入,这还不包括茶园每年每亩土地流转租金300元。
产业兴了,腰包鼓了,村民的生活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些年,杨绍杰一家修建了新房,小洋楼一楼一底,就在茶园旁边,直线距离不超过20米。傍晚,杨绍杰偶尔会沿着茶园内硬化的作业路遛弯乘凉,犹如行走在景区,舒适又自在。
吴春红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茶园一年管护费、采摘劳务费以及管理人员工资总共超过100万元,其中大部分都被村民挣到了,这正是她建设茶园的初衷。
古村添动能 焕发新生机
灵山村地处枣林镇西北,距离巴中城区约20公里,是一个传统村落,虽背靠著名的阴灵山景区,但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原因等,发展曾一度相对缓慢,茶园的建设和投产,无疑给当地的发展注入了动能。
在吴春红的计划里,她希望通过3年的时间,将茶园打造为研学基地,从单一的种茶制茶逐渐到茶研创、茶文创、茶生活的全产业链发展,让茶道遗产看得见、茶道故事讲得好,通过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多元的业态创新,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共富之路延伸得更远、更有诗意。
灵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军选告诉记者,茶园不仅盘活了村内500余亩低效闲置土地,还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余万元,其中部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建设休闲广场、路灯安装、配备垃圾箱等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叶一木引得百花竞艳。近年来,灵山村还聘请了农业专家对传统农业种植进行深度调研,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打造生态农业园区。葡萄园、花椒园先后建立,绿色养殖的南江黄羊、巴山黄牛、土猪等农产品也通过网购平台源源不断运往省内外,丰富的业态为灵山村的蝶变注入了强劲动能,灵山村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四好村”、全省“最美古村落”等。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