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张熠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邓莉
在万松涛的工作室内,时间仿佛被细细的棉线缠绕着慢了下来。他正指导学徒制作一只独特的熊猫彩灯:洁白的瓷碟构成圆润的脸庞与身躯,青花玲珑的小瓷杯、瓷勺被巧手捆扎成灵动的五官与爪子。棉线在他的指尖穿梭缠绕,松紧有度,每一圈都藏着与瓷器对话的温柔,更承载着自贡彩灯制作里堪称“一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瓷器手工捆扎技艺。


“捆扎瓷器时手法很重要,棉线在捆扎时既要捆紧瓷器又要做好棉线的图案穿插,既美观又要实用。”万松涛边演示边讲解,指尖轻绕间,一件件独立的瓷器已被棉线驯服,成为灯组坚固又精美的“零件”。这门起源于走街串巷的自贡瓷器商人智慧的古老技艺,如今在他手中——从最小1公分的精微构件到高达20多米的恢弘灯组,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灯会(自贡灯会)核心成员、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松涛深耕彩灯艺术已近三十载。1996年正式入行,他从最基础的现场瓷器手工捆扎做起,凭借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敬畏,一路成长为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其设计制作的《龙凤呈祥》曾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银奖,《龙魂》《国宝熊猫》等瓷器灯精品更是登上海豫园灯会、央视非遗盛典等大舞台,成为自贡灯会闪亮的文化IP。


“瓷器捆扎工艺繁复精细。从构思主题、手绘草图,到精心挑选杯、盘、勺、盅等各类瓷器,再到单件捆扎、骨架焊接、整体上架、内嵌灯光,每一步都要求极致匠心,要做好这门手艺,必须细心和耐心兼备。”万松涛深知,传承是这项非遗技艺存续的根基。近年来,他坚持“师带徒”模式,培养了80余名彩灯艺人,其中12人获评中高级工艺美术师。2019年,他牵头成立企业内训学院,开发《瓷器灯结构设计》等系统课程,已为行业输送30余名核心骨干。


“对我而言是光荣,更是责任,”在获得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奖后,万松涛如是说。他视每一次瓷器灯制作为挑战,观众的赞叹为动力。面对这项因费时费工而应用渐少的珍贵技艺,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守正创新”之道:“我引入3D建模预装提升精度,运用LED动态编程丰富光效,甚至尝试以AI辅助设计,探索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瓷器进行碰撞,寻求‘非遗技艺+现代表达’的新突破。”


“千年窑火凝青花,一寸清缠护古雅。”万松涛心系传承,运用十指乾坤,让古老的捆扎棉线,不仅系牢了自贡独特的陶瓷灯韵,更将这门“高品位”艺术的光华,从自贡的工坊绵延至海外的广阔世界舞台,照亮非遗传承的进取之路。
编辑:陈行
责任编辑:尤洋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