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周嘉 欧亚非 芶思 文/图
“中华秋沙鸭在咱这儿栖息越冬,黑鹤、白琵鹭、灰鹤,这些珍稀物种频频现身。”艾家村党支部书记张跃平向记者细数着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河长上岗、渔民上岸、禁捕禁钓、禁止采砂……全力守护母亲河。”

村里举行退捕转产动员会,一起听政策的十多个渔民顿时炸了锅。
回到家,妻子满脸愁容。晚上躺下,王佑华也不停地问自己。
那是2019年,王佑华37岁,祖祖辈辈“靠江吃江”的他,是村里出了名的捕鱼能手。

渔船靠了岸,思想转过弯。2020年4月10日,王佑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正式退捕转产。那一天,他交出家里的渔船,收网上岸。自家渔船被拖走的画面,以及他和其他渔民的合影,至今保存在他的手机里。上缴了捕鱼证后,王佑华用奖补资金流转来土地,发展起了生态蔬菜产业,办起了家庭农场,还参加了“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一有空,他便和同伴们巡逻在沱江沿岸,查看漂浮物、巡查非法捕捞、清理江边垃圾,守护着沱江的生态环境。

除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张跃平还有一个身份——村级河长。巡河时,他时常会想起多年前江岸杂草丛生,江面漂浮着水葫芦、生活杂物的场景。
“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还可以看见鱼儿畅游。”担任河长这些年,张跃平用“肉眼可见”来形容沱江的变化。
和他的感受相印证的,是沱江艾家村段水质多年保持Ⅱ类。
上游水清,下游才有碧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一系列保护长江流域的举措在艾家村陆续落地——
列为自贡首个“沱江湿地保护小区”,明确区域范围内永久性截断自然湿地水源、禁止擅自采砂采矿等;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项目”,新建和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构建“河长制+网格化”生态保护长效管护机制;组建“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创新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辖区内的水域开展清理整治……

近年来,艾家村依托独特资源优势,打造千亩有机蔬菜基地,通过生态种养模式,轮季种植莲花白、大葱、辣椒、玉米等,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种植、分拣、销售……蔬菜产业的各个环节被打通,形成“市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吸纳了不少村民就业。“不仅土地流转给业主有笔收入,一年下来,在基地打工还能赚一两万元。”村民何学民说。
在未来的规划中,艾家村将从“一颗蔬菜”出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出全年无休的采摘、观鸟、赏鱼等体验活动,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绘就乡村新图景。
艾家村村民王彬家里珍藏着一份2017年3月24日的《自贡日报》。它图文并茂地记录下了中华秋沙鸭在自贡首次现身的珍贵资料。
“我在沱江边长大,从小看到过不少野生鸟类,从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回忆起8年前意外发现中华秋沙鸭的场景,王彬仍激动万分。
一夜未眠,王彬反复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自己捕获的“野鸭”可能是中华秋沙鸭,“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心跳都要停止了!第二天一大早,我马上向林业部门反映。”
接报后,自贡市林业部门相关专家当即赶到王彬家,经鉴定,该野鸭确为中华秋沙鸭。

作为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栖息地,近年来,此地动态监测中华秋沙鸭最多的时候有40多只。随着水质越来越好,人们在这里邂逅绿翅鸭、斑嘴鸭、赤麻鸭、大白鹭、长嘴剑鸻、渔鸥等水鸟更是常态。

琵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代奎告诉记者,该镇已启动“我艾我家、为艾冲鸭”生态环境保护文明实践行动,通过组建“艾家生态护卫队”、新建中华秋沙鸭生态观景台、定期举行专家讲座、组织净滩行动、开展鸟类观察、设计打造秋沙鸭文创产品等,有效保护中华秋沙鸭栖息地,同时,宣传普及中华秋沙鸭保护知识,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编辑:郑皓匀
责任编辑:张翠娜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