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申报高校120所!低空技术与工程是下一个热门专业吗?

2025-08-25 16:51 中国新闻网

0

分享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其中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拟新增数量最多,申报高校达120所。

低空技术与工程会是下一个热门专业吗?还有哪些新兴专业受到热捧?

截图 来源:教育部官网

120所高校申报

低空技术与工程成热门新专业?

根据《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本次申报专业拟新增863个。从申报的专业类型来看,2025年度共申报239种专业。其中,有120所高校申报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这再一次让低空技术与工程这一新兴专业受到关注。

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目录增列29种新专业,其中布点高校最多的专业即为低空技术与工程,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设立。该专业于今年正式开始招生。

在今年的高考招录中,一些高校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也备受青睐。据报道,华南理工大学今年增设的“AI与低空技术”工科试验班专业所在专业组投档最低分为625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录到了该专业组最高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科试验班类(未来工程师项目制育人试验班,含低空技术与工程)更是投出了超670分的高分。

伴随新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产生

复合型人才缺口大

“很多新的专业是伴随着新的产业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所产生的,譬如低空技术与工程,是随着低空飞行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专业,近年来很多高校也参与了相关技术的生产和使用。”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新网记者表示。

2021年2月,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自2024年起,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伴随着低空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中国民航大学此次的申报材料显示,低空安全技术与工程二级学科人才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行业人才缺口预计超100万人,其中复合型人才占比达60%以上。

根据今年1月,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2024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状况报告(四季度)》,北京低空经济产业相关人才需求逐步增加,相关专业技术岗位也成为高薪热招岗位,飞行器自动控制算法工程师月平均薪酬中位值达29435元,无人机飞行技术工程师、低空飞行器设计师月平均薪酬中位值均超26000元。

北京交通大学的申报材料提到,低空经济所需的人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技能人才,而是具备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研发人才不仅要懂航空器设计、空气动力学,还要精通AI算法、网络通信和新能源技术。运营管理人才则需融合航空知识与现代商业运营思维,具备场景创新能力。

可以注意到,多所高校在培养低空人才上有不同侧重点。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专业培养方向全面覆盖低空飞行器平台设计、低空导航与控制、低空空管与运维等关键领域;北京邮电大学,该专业特别强化低空技术与无人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的研发、应用能力等。

这些新兴专业受热捧

战略急需专业更要办出质量

除了低空技术与工程外,此次拟新增数量较多的专业还包括网络空间安全、运动训练、足球运动、人工智能教育、健康与医疗保障等。

网络空间安全并非近几年新设立的专业,但近年来随着中小型企业普遍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网络安全业务处于成长期,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相对更加旺盛。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有626所高校开设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2024年,教育部公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足球运动成为新增专业。此外,人工智能教育、健康与医疗保障均为今年新设立的专业。

专家指出,近年来,高校专业调整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出现新特点、新趋势和新需求的情况下,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近几年,随着产业和市场变化,工科类新增专业遥遥领先,多集中在技术革新、工程应用等领域。“人工智能+”成为潮流,文科也正经历着智能、交叉转型。此外,运动、健康类专业也不断受热捧。

在高校专业大调整中,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提醒,对于战略急需专业,更要办好、办出高质量。超常规设置专业,也需要有超常规的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相配套。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