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自动升降的蚕床上,一条条蚕儿伸着懒腰“装睡”,当饲养员把白色石灰洒向它们时,这些蚕儿就像跳进了游泳池立即涌动起来。这现场,便是荣县高山镇太阳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李棋林致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村民养蚕创收的镜头之一。李棋林说,我要通过全心的努力,让太阳村长出增收的“红太阳”。

蚕房的饲养员,是年近60岁的赖惠君和朱雪琴,她们通过培训后走进了村集体经济建起的养蚕房,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蚕儿当保姆,负责喂桑叶、洒石灰给蚕儿“洗澡”、打扫卫生、监控蚕房温度等,这样轻轻松松干一天工资是80元。“这把年纪了,在外打工没人要,但家门口打工就能挣钱。”赖惠君满意地说。

“今年就有20多个村民围绕管理桑园、摘桑叶、养蚕打‘长工’,村上将支付他们近10万元的劳务费,1至7月已经支付了近8万元。”李棋林说,不仅村集体经济要创收,还要让老龄村民家门口挣钱,实现共同致富。
记者获悉,这个蚕房是李棋林与村委共同努力争取组织部15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的结果,今年投入使用的蚕房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有41“栋”各6层的自动升降蚕床,只要饲养员轻轻一按按钮,6层蚕床就会自动升降分离,便于饲养员观察、喂料等。整个蚕房建有通风换气循环系统,让蚕房始终保持适合蚕儿成长的温度。

“满负荷饲养,每季可养蚕25张,每年可养9季,每年能实现收入50万元以上,加上桑叶茶、桑葚酒、桑宴、研学、乡村游等‘配套’产业,一定能实现年收入100万元的目标。”李棋林信心百倍。
产业发展,离不开道路、水利基础设施的同频共振。近4年来,通过李棋林下村收集民意和接访群众后,努力争取资金硬化了近20公里村组道路,破解了全村无一寸水泥的“死局”,新建了一座灌溉1000余亩的提灌站,让干渴的土地变成了会产粮的粮田,目前还有11口山坪塘正通过项目资金进行改造。

“过去,太阳村很穷,穷得一穷二白,青壮年纷纷离开了家乡,因此,作为村党组织书记、镇人大代表的我,一定要多流汗努力改变旧貌,让只装‘太阳’的太阳村长出百姓增收的‘红太阳’。”(蒋兵)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