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马莉莎
8月17日,在雄安新区举办的第20届宋庆龄发明奖全国总决赛上,来自成都金牛区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高二学生张口笑,凭借作品《仿真03航母高压多级电磁弹射导弹装置》荣获全国铜奖,并同时斩获四川省赛区一等奖。这位17岁的自贡籍少年,以“科创+写作+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姿态,书写了新时代青少年的青春答卷。

书香润心,家庭是梦想的起点
张口笑,2008年出生于自贡,父亲张瑞原是自贡日报、今日晚报副总编辑,2016年随家人迁居成都,现为金牛区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学生。他的成长,离不开一个重视教育、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 家中藏书丰富,搬家时总需淘汰数十袋旧书,却仍难减藏书之盛。
比他小九岁的妹妹张乐儿,自幼多才多艺,三岁习舞,五岁成为省青少年文联会员,六岁因在自贡灯会上“以灯伴舞”被媒体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五彩少年”。百度百科也有了妹妹“张乐儿”的词条。
“妹妹的优秀让我不敢懈怠。”张口笑曾在其著作《秘密战》后记中写道,“家里有两个‘宝箱’:一个是装满书的书架,一个是装满妹妹奖状的纸箱。我每天都在追赶那个纸箱。”张口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家庭成为他梦想启航的温暖港湾。他养成了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科创逐梦:从兴趣到专业探索
翻开张口笑的成长档案,张口笑的科创之路,早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了。
小学时,他参加过python培训,装过收音机,初中时鼓捣过“开发板”,还制作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张口笑在科创领域也成绩斐然,用高中班主任韩晓乐的话来说,就是各类奖项拿到手软。
高中两年来,先后被学校评为“引领之星”“学习之星”“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宋庆龄发明奖期间,张口笑有幸现场聆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火灾科学奠基人范维澄教授的科普讲座《火团团大冒险》,并与其合影交流。他表示:“范院士用‘物理之火’研究燃烧,用‘数字之火’模拟灾情,用‘人心之火’普及安全教育,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思维让我深受启发。我愿效法范老,用物理公式作火把,编程代码为薪柴,在数字洪荒里闯出一条新路。”在雄安新区,张口笑还撰写了《致范维澄院士书》,表达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未来投身科学研究的决心。

此外,在“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他主动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沛清教授现场提问互动,并获得联系方式,建立起宝贵的联系。
笔耕不辍:用文字讲述历史温度
除了理工科的理性光芒,张口笑在人文写作领域同样表现突出。他在今日头条开设专栏《看度文化》,累计发表文史类文章近300篇,阅读量突破百万。其代表作《秘密战》《民国烟云》《钩沉》已正式出版,内容聚焦近现代历史事件与人物传奇,视角独特,史料扎实,引发读者广泛共鸣。
百度百科已为其设立《秘密战》《民国烟云》词条,多家媒体对其创作经历进行专题报道。
对于高中生选择写文史类文章,张口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阅历,许多社会现象看不明白。而写文史类传奇故事相对容易些,因为历史事件和人物本身就有故事性,只需找准视角或确定主题,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就能规避中学生写作故事整体框架的弱项。不过,写这类作品搜集资料很困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收集资料,他曾利用假期走访成都、自贡、重庆、宜宾等地的档案馆、博物馆,甚至在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附近住了一周。
全面发展:在探索中定义青春
作为一名“物化生”选科的纯理科生,张口笑并未局限于课本。他担任校学生会组织部副部长、校团委副部长、班级团支部书记等多个职务,积极参与校园管理与志愿服务。

课余时间,他热爱运动、阅读和游戏。他曾以游戏为题材创作网络小说《我在斗罗赚点钱》,虽因父母反对只写了前五章,但后来父母看到他的学业并未受影响,便默许了他的爱好,甚至还和他进行讨论。尽管学业繁忙,他仍然报名参加了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宋庆龄发明奖竞赛、中国芯助力中国梦通讯科学竞赛、全国中学生人工智能挑战赛、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并在这些竞赛中都获了奖。他表示参加奥赛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告诉父母自己的爱好不会影响学业。
面对“内卷”压力,他始终保持清醒:“我们这代人单科学得‘鸡零狗碎’,‘交叉融合’是挑战,但探索永远是年轻人的任务。”在2025年8月底的高三誓师大会上,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演讲《燃科创星火,砺学海青锋》,呼吁同学们“不仅为金榜题名,更为练就一副能挑重担的铁肩,一颗能容宇宙的赤心……我们不仅要在高考的沙场上蟾宫折桂,更要在人生的长卷上,在时代的考场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无憾的辉煌篇章!”
从自贡到成都,从书桌到实验室,从笔尖到赛场,张口笑用行动诠释了“多元发展、比翼齐飞”的青春可能。未来已来,这位少年正以梦为马,奔赴山海。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