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川盐抗战中的自贡:一座小城的“血”与“韧”

2025-09-02 19:56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融媒记者 周馨钰

在四川的抗战记忆里,不仅有浴血疆场、为国捐躯的“川军”,更有以盐为刃、支援前线的“川盐”。其中,自贡盐产量占全川半数以上,满足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所需,也为全省盐税作出巨大贡献,在抗战史上刻下厚重的盐都印记。

8月15日,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自贡市摄像师协会、自贡市川南影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川盐抗战——1938-1945〈新华日报〉中的自贡盐场》(下称《川盐抗战》)于线上线下同步播出,首次以视听语言展现《新华日报》对抗战时期自贡盐场的新闻报道,通过场景演绎、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还原中国共产党视角下盐工的苦干、场商的苦撑、盐官的苦熬等,再现全城“以盐作战”的壮烈史诗。

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白色血脉”托举抗战胜利

盐,素有“百味之首”之称。抗战时期,它早已超越调味品属性——是士兵体能保障关键、食物大规模保存唯一手段,更是国家财政重要支柱,成为关乎民族存亡的“白色血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沿海盐区沦陷致海盐断供。1938年武汉、广州失守后,湘鄂等地盐荒加剧,士兵疾呼“愿得一碟盐,胜食山海珍”。危急时刻,国民政府指令富荣盐场(1942年更名“自贡盐场”)实施战时增产计划,扛起缓解国统区盐荒的重任。

同年《新华日报》创刊。作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报纸,该报坚守实事求是原则,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将川盐抗战尤其是自贡富荣盐场的生产生活,载入珍贵史料。

纪录片与《新华日报》通讯,勾勒出彼时自贡的模样。1938年12月23日,该报通讯《四川第一大盐场:自流井》写道:“远观凉高山大坟堡天车耸入云霄,烟雾漫天、机器轧轧,已具大工场外貌”;也提及“热闹仅一条街,部分富人仍耽于享乐”,但救亡歌曲已通过宣传团、歌咏团,将爱国情怀传遍街巷。

天车(资料图片).png
天车(资料图片)

“川中盐场,富荣为最。”富荣盐场凭借“遥遥领先”的增产成效,成为川盐增产核心。通过恢复卤井、扩建盐灶、改进工艺,实现了盐业规模化提升。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障战时军需民食,支援抗战,1939年9月1日,自贡市正式成立。

自贡盐业的崛起,引发日军忌惮。为瓦解抗战经济基础,动摇中国军民抗战意志,1939年10月10日至1941年8月19日,日军实施“阻断食盐补给”轰炸计划(“盐遮断”)。自贡档案馆史料显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日军7次轰炸自贡,投下炸弹1544枚(含燃烧弹465枚),造成1138人伤亡,2431间房屋被损毁,企图摧毁盐产能与运输线。

然而,轰炸越是凶猛,盐产量反而越高,自贡军民抗战意志愈发坚不可摧。自贡档案馆相关档案资料显示,1941年,富荣盐场月产盐从28万余担升至48万余担,可满足4800余万人月需。

血与火淬炼了这座城。据统计,全面抗战的8年间,自贡盐场累计产盐193.9万吨,供应西南、两湖及西北部分地区,保障全国三分之一人口用盐;自贡盐税占四川盐税半数以上,最高时占比达65%,为抗战输送了大量财力。这座小城以盐为基,铸就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柱,粉碎了日军战略企图,为抗战胜利写下不朽篇章。

一群苦难中走来的人
盐都儿女融入抗战脊梁

“《新华日报》以微观视角扎根盐场一线,既记录下盐工苦干、场商苦撑、盐官苦熬的坚守,也披露了抗战后自贡盐业的困境,这些都是过去国民政府报道中缺失的历史细节。”《川盐抗战》总策划、总撰稿陈星生在接受自贡融媒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这份报纸的史料价值。

在纪录片中,十一万盐工“活”了起来。牛牌子、烧师、挑盐工……每一个都在咬牙“生存”。《新华日报》新闻纪实道:“盐井里数目最多的工人是‘牛牌子’,他们的工作是饲养5到8只健壮牛,在长长的二十小时里,推挽的牛已经经过二十多次的更换,他们却要不停息地吆喝和追赶。”

盐场内外的运盐路上,体力劳动的“苦”更显具象。“板车、牛马、人,一样地劳动着。粗麻绳在光裸着的肩头上磨动着,你简直难得从他们中间找到一个没有‘开花’的肩头。”盐工们的艰辛跃然屏上。

纪录片中盐担子辛苦劳作.png
纪录片中盐担子辛苦劳作

最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妇女的挑夫生活被关注到。“特制的小扁担,小箩筐压在与成人一样黑粗的小肩头。步子有时比成人还来得敏捷些。”可长期负重让孩子们身形难长,十三四岁的孩子与八九岁的看着一般高。挑夫里,截发的姑娘、挽发的妇人,为了两顿不饱的饭在饥饿线上挣扎,“若不是长发与乳房,难辨她们是女子”。

纪录片中捡盐渣的小孩.png
纪录片中捡盐渣的小孩

抗战前,他们为吃饱饭劳作;抗战时,他们为救国更拼力行动。“前方在抗战,我们多做点工作有啥子要紧啦。”“我们也等于在前方打仗一样。现在还说啥子长短,只要吃饱穿暖就够了。”盐工们朴实的话语,藏着滚烫的家国心。

这份家国心还化作了更感人的行动:1944年抗战艰难时期,自贡各界自发掀起抗日献金运动,盐工们从微薄工钱里挤出铜板,妇女们摘下仅有的银饰,场商们即便亏损仍捐出资金,就连孩童也捧着捡煤渣攒的零钱踮脚献金……

1944年7月,四川自贡妇女用捐献的金戒指、金手镯等缝制的“爱”字图案.jpeg
1944年7月,自贡妇女用捐献的金戒指、金手镯等缝制的“爱”字图案。

自贡创下城市捐款总额、个人捐款等22项全国第一,《新华日报》报道称这场“贫富共赴”的献金,尽显同舟共济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盐都儿女还捐飞机、主动宣誓不涨工资等,这群普通人的热忱,被该报评为“中国工人爱国最鲜明的表现”。

《新华日报》刊登新闻短评《自贡盐工爱国热》.JPG
《新华日报》刊登新闻短评《自贡盐工爱国热》

令陈星生印象最深的,是自贡场商前赴后继的担当。作为集食盐生产、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实业家,抗战时他们靠保本薄息推动增产;当战时成本飙升、盐价受控时,他们仍以“救国为先”,哪怕借高利贷也要维持生产,一个个中小场商最终在时代洪流中相继破产。《新华日报》曾多次关注场商困境,呼吁当政者给予支持。

“尽管结局是毁灭,但没人退缩,这份超强韧性,是自贡人的精神底色。”陈星生感慨道。

一部“活”起来的史诗
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川盐抗战》的诞生,源于陈星生对《新华日报》中自贡盐场报道的深挖。十余年间,他辗转各地搜寻报纸原件,终在57份报纸中,发现其对自贡盐场长达八年的持续关注,以盐工、场商为核心的抗战史被完整记录。这份未被尘封的史料,也被陈星生视作承载自贡抗战记忆的“精神富矿”。

如何让“精神富矿”触达更多人?一群心怀热忱的自贡人自发自费行动,扛起了纪录片创作的重任。从史料梳理到镜头拍摄,从脚本打磨到后期制作,他们始终将“讲好抗战故事”视作“职责所在,使命担当”,只为让这段历史不再沉默。

“影片2024年底筹备、2025年3月正式启动。”总编导王秀荣坦言,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提升效率、控制成本,团队创新采用“人工智能(AI)工具+人类创意”的协同模式:AI负责自动生成字幕、批量标注素材标签以方便检索,还通过图生视频技术还原部分历史场景。

《川盐抗战》剧本座谈会.jpeg
《川盐抗战》剧本座谈会

为了最大限度贴近抗战时期自贡盐场的真实面貌,影片大量选用珍贵的一手史料:摄影师孙明经1938年实地摄制的纪录片《自贡井盐》片段,让天车林立、盐工劳作的场景鲜活重现;同期留存的老照片,定格了盐场建筑的风貌与盐都儿女的神情。

“盐是自贡的根,是有温度、有风骨的历史见证。”总监制程健道出纪录片的创作初心,团队希望以这部完整讲述抗战时期自贡盐业与民众抗争的影片,既向外界递出更厚重的自贡名片,帮本地人厘清“我们从哪里来”,更要把盐都儿女骨子里的韧劲与爱国精神好好留存、代代相传。

在《川盐抗战》首映会上,贵州省诗人协会名誉副主席、富顺县文化文史学者李立夫观片后说:“看了这部片子,我觉得拍得非常好。自贡这段历史我原不知道,这么一段尘封许久的抗战历史,不展示出来太可惜了。影片史料珍贵,制作也经典。”

该片在全网播出后反响热烈。“真实、震撼、敬畏。”“不能忘却的记忆!”“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网友们留言表达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精神的传承。网友“恋歌”更是发长文抒发感慨:“自贡军民以血为誓,以盐为枪,为抗战胜利奉献出了厚重之力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重温这一历史,让我们倍加珍惜和平,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在四川的抗战记忆里,“川军”与“川盐”并肩作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川魂”,也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川盐抗战》这部“活”起来的史诗,正是要让这份“川魂”和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递下去,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图片为资料图片和受访者供图)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