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最近很郁闷,想跟你摆哈!”“幺弟,遇到啥子困难了?”8月下旬,正在上班的自贡市沿滩区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大奇,接到曾经的信访人李某的电话,向他吐露最近生活中的糟心事。半个小时后,李某高高兴兴地挂了电话。他工作中常见的一幕:许多信访人早已把他当朋友,经常寻求信访以外的帮助。在他们的心里,何大奇是一个“好人”“耿直朋友”“办事很公正的干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关系:往往通过矛盾尖锐的信访认识,却对何大奇有着莫大的信任。

不仅被群众广泛认可,多年来,头脑灵活的何大奇还从信访工作中创新出“六字工作法”等多种工作机制,将过去最高峰时区本级超过2000件的年信访量,奇迹般地缩减到近几年为300余件,降幅高达85%。2020-2024年连续五年名(并)列全市各区县第一,工作成效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24年被省信访局推荐参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群众来访时间,就是我们的上下班时间!”
每天早晨何大奇提前1小时就出现在办公室。“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群众来访时间,就是我们上下班时间!”一个区级信访机构,只有7名信访干部,工作量可想而知。一大早来,有时工作到凌晨。

“每天到办公室,我优先处理上级交转的、群众关切的信访件,督促流程;其次,查看当天有无重要来访来信;同时,兼顾审核重点信访答复意见。”
站在群众角度,处理信访问题!这是何大奇能获得群众信赖、公正处理好大量信访的主要原因。
2022年,群众张某、冯某来访,情绪激动地反映在4家机关单位当门卫期间社保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两人向相关部门反应若干次无果,无奈到信访投诉。何大奇立即要求沿滩区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组织双方调解并签署了调解协议。
不仅给群众“撑腰”,他还管了不少本职工作外的“闲事”。多年前,信访人夏某因对征地拆迁补偿政策“过低”表示不满,多次到信访投诉。何大奇了解情况后,指导相关单位严守政策底线,绝不能满足无理要求。同时加强对夏某生活的关心,协调相关单位帮助解决就业问题。2021年,坚持了10年的夏某终于松口,与相关单位签订协议,再也不提“不合理的诉求”。
信访群众肖某,经常到区信访局反映区外的涉法涉诉问题、与邻居的纠纷矛盾。她常到办公室找何大奇攀谈,成了他的常客。何大奇不厌其烦,也在不违背政策的情况下,站在她的立场,给她出主意、想办法。何大奇四处想办法,为她解决了一套公租房,又为她下肢瘫痪的老公解决了一副自动专用轮椅。心怀感激的肖某说:“何局长是个好人,办事公正!”
断断续续的16年里,何大奇从乡镇信访干部开始,到区信访局副局长、局长,职务的变化,并未消磨他对信访工作的热爱。16年里,他接待群众上万人次。
在他的带领下,沿滩区信访局获得了众多国家、省、市、区荣誉:2021年4月,国家信访局授予沿滩区“三无”县(市、区、旗);2016年2月,省人社厅、省信访局授予“全省信访系统三查三促三争当活动先进集体”。沿滩区信访工作经验,还被人民网、中国网、四川在线、川观新闻、华西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他本人也多次获得省、市、区级荣誉:2012年6月,被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表彰为“四川第一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优秀个人”;2022年3月14日,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四川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信访工作咋创新?他改变了基层信访生态机制
从乡镇信访干部到分管信访工作,再到的区信访局“一把手”,何大奇不断思考如何把信访工作干好、提质增效。他特别关注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信访案件,并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区推行。正是这些举措,短短几年间,将区本级的年信访量减少了惊人的85%!

“群众的许多信访,都有共同特点。抓住这些共性,可以将许多信访‘掐灭’在源头。”何大奇说。
2024年末,沿滩某小区地下车库办理产权证,因个别业主未缴纳税费最终无法办理,引发了业主的集体不满,寻求信访解决。何大奇立即与自贡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市信访局等部门协调。想尽各种办法,通过法定程序,最终及时给缴纳税费的业主办理了产权证。一个小区几百名业主,如果都来信访,极可能会造成群体性事件。有着多年信访工作经验的何大奇深知,类似遗留问题在自贡并不鲜见。抓准一个矛盾,就可以起到很好地示范作用,解决一大批群众的诉求,避免了潜在的群体信访风险。
五年前,群众陈某的孩子罹患白血病,因大病未能报销登门信访。何大奇了解情况后发现,彼时市医保部门的相关政策还未出台。怎么办?这可不是陈某一家的事,全市还有成百上千类似的家庭。何大奇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力争解决,最终市医保部门决定由医保基金先行垫付,顺利地解决了陈某孩子大病报销的难题。何大奇经手的这起案例,为后来全市数百起类似案例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最大化地解决了这些家庭面临的困难。
办理一个信访,解决一批群众的问题。这是何大奇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创新信访工作,发挥最大效能,撬动更多资源,解决更多群众的实际问题?
自2019年担任沿滩区信访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何大奇不断探索创新,在工作中摸索出“稳、听、核、办、复、访”六字工作法、信访办理六见面、落实“五长一律师”责任制、健全源头治理多元化解、推行信访工作法治化等举措。
同时,连接各方资源健全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汇同相关单位在沿滩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设立“企业法治服务中心”,在全区乡村振兴核心示范区设有“金银湖社会治理中心”,在新城区设有“沿滩区法理情公益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建设“睦邻中心”等,吸收具有丰富的政法、信访、群众工作经验的同志参与,建成区、乡、村三级心理服务咨询中心(室)102个,提供政策宣传、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纠纷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协同作战”工作格局。将全区信访工作从单纯地“解决某个群众诉求”,上升到“从源头处置信访”“与各部门长期协同共享信访数据”“形成信访机制的体系化建设”等更高维度,彻底改变了过去基层信访工作的生态体系,得到不少省、市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站在更高维度 处理信访工作的源头矛盾
多年来,为了全身心投入到群众信访工作中,何大奇牺牲了太多个人利益:老父亲80岁生日,他因在为群众的诉求奔波没回家;6年来他只请了一天公休,还是送娃娃去外地读书;颈椎患病多年,因工作太忙无法拖了两年才就医……

“信访工作没有淡季,一年四季都是‘旺季’!”何大奇说,他和其他6位同事是“上班时间保证不休息,周末休息时间不保证”,“已经习惯了,一闲下来就总会想着工作,琢磨哪位信访人的事情还没解决,心里总有点不着落。”
为什么沿滩区的的信访工作,能在全省走在第一方阵?与何大奇不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着重源头治理密切相关。多年的信访工作,他始终注重强化源头预防,提倡主动介入,建言献策,为相关单位精准决策、科学决策、依法行政作出积极贡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信访事件发生。
他还特别注重成果转化,建议各相关单位加强信访法治化工作总结,从工作实践中提炼经验亮点,形成长效化的制度体系,为全面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这么多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一定要把信访人当成自己人,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客观处置,才能获取群众的最大信任。”何大奇说,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进则退,信访形势每年都在变化,我们不改变就会限于被动、落后。
他认为,信访干部一定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作为最大的本职工作,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深入研究突出矛盾,推动源头治理,站在更高维度来看待问题、化解矛盾。“信访工作难,但再难的信访,也一定有解决的办法。认真把信访工作干扎实,这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一扇重要窗口!”
(记者:刘恪生)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