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抗战的烽火中,1939年9月1日,自贡因“产盐要区,后方重地”的特殊地位,“由富顺县划割七乡镇、荣县划割三乡镇”设立成为全国首个因盐设市的省辖市。
2025年9月1日是自贡建市86周年纪念日。如今,站在自贡釜溪河畔眺望,“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依然清晰,仿佛又看到河中盐船千帆竞发,仿佛又听到盐都儿女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铿锵呐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沧海横流,初心不改。今日的自贡正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在新征程上弘扬盐都抗战的历史荣光,乘历史大势而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自贡新篇章。
盐,作为抗战时期军需民食必备品,是日本侵略者掠夺、控制的重点目标。“七七”事变后,随着长芦、江淮等全国主要盐产区相继被占领,粤盐无力济湘、闽盐内运不便、滇盐增产极微、浙盐不能济销湘赣,盐供给备受威胁,唯川盐是赖。
1938年3月,国民政府财政部明令川盐增产,当年4月13日,其下属的盐务总局给位于自贡地区、主管四川盐务的四川盐务管理局(后更名为川康盐务管理局)发出指令,要求川盐增产计划先从富荣盐场(即富荣东场、富荣西场,后分别更名为自流井盐场、贡井盐场)着手,并对一年内增产300万担(15万吨)、增产借款、增产后余盐的销售、自流井至重庆运段运盐办法等作出指示。
作为川盐主产区,盐都自贡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将“乱世济楚,咸输九域”的川盐担当进一步升华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战使命,承担起供应川、康、滇、黔、湘、鄂、陕各省7000万军民食盐的重任,百折不挠进行“增产赶运”。
光阴流转,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依然能清晰触摸到那深植于盐都血脉中的精神谱系。
岁月铭刻,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川盐增产原计划每年由富荣东西两场加产150万担(7.5万吨),犍为乐山两场、云阳射洪两场各加产50万担(2.5万吨),六场共计加产250万担(12.5万吨)。但因资源、能源、成本等因素制约,犍为乐山两场和云阳射洪两场增产有限。为了完成国民政府财政部命令川盐每年增产需要,盐务机关想方设法,排除障碍,以期实现使自贡增产达到每年300万担(15万吨)之希望。这是川盐增产任务的四分之三。
彼时,自贡11万直接盐工,以增产为主题,融入“在前方打仗一样”的战士角色,血汗付出、冒死生产。
史载,1938年5月至1941年11月,川盐增产在富荣盐场取得重大进展:推卤井眼数由57眼增至216眼,净增278.95%;每月产卤量由15500余吨增至44000余吨,净增183.87%;锅灶口数由6333口增至13342口,净增110.67%;每月产盐量由13000余吨增至24000余吨,净增84.62%。1937至1945年间,自贡盐场累计生产食盐达193.89万吨,为供应西南各省、两湖地区、西北部分地区抗战急需,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速增产的背后,是盐工的血汗付出。据1938年的《新华日报》报道:“二十七年政府令富荣盐商增加产量,以应抗战之需求。经过了三年多的经营整修,与自贡区十万盐工为增加抗战生产而付出的血汗,到今年度,富荣区生产量增加到每月四十八万担。”

自贡盐工是工种复杂、分工严密的一个庞大产业工人群体。据统计,当时盐工占全市人口的二分之一。他们是川盐增产的直接生产力。无论是从事烧盐的直接盐工,还是从事运输的间接盐工,甚至短程肩运的妇女和儿童,他们共同书写出那幅气壮山河的“增产赶运”历史长卷。
山河见证,那是视死如归、越挫越勇的民族气节——
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放弃速战速决企图,转而实行长期战争的战略,试图通过政治诱降等手段来分化中国内部的抗日力量。与此同时,日军为通过资源掠夺来支持战争,逐步向华中、华南地区推进,淮盐、海盐产区相继沦陷,长江航道被阻,自贡井盐成为支撑后方民生与抗战的“生命线”,自贡战略地位愈发凸显。
为进一步压制中国抗日力量,控制、掠夺盐业资源,切断盐补给,动摇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日军实施了以摧毁自贡盐场、破坏井盐生产作为重点目标的“盐遮断”轰炸。
根据历史记录,1939年10月10日至1941年8月19日,日军先后对自贡地区实施了七次大规模“盐遮断”轰炸。其中,以“双十轰炸”和“连日大轰炸”最为惨烈。前者发生于1939年10月10日,日军轰炸机自汉口机场起飞,溯江而上,首度对自贡盐场实施轰炸,史称“双十轰炸”。30余架日军轰炸机飞临自流井上空,在伍家坝、张家沱、双牌坊、上桥、高洞、雨台山、袜子石、缪沟井、海潮寺等地总计投弹113枚,轮番对盐场厂房和闹市区进行轰炸,破坏制盐锅、晒盐台、簧桶房等十余处,损毁房屋175间,炸死炸伤居民112人。后者发生于1941年7月28日和29日,日军对自贡市区进行了连续两天的残酷轰炸,史称“连日大轰炸”。此次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84户房屋被毁,2034人无家可归,新街、顺河街、太平街、东源街俱遭焚毁、片瓦无存,十字口、灯杆坝等地被日军炸得七零八落。
据史料统计,日军对自贡地区实施的七次大规模轰炸,共计出动飞机483架次,投下炸弹1500余枚,造成死伤者1000余人、2700余间房屋被毁,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2400万元法币,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这场“盐遮断”轰炸的浩劫,其规模与烈度在四川非省会城市中极为罕见,自贡人民为维系国家生命线付出了惨烈代价。
然而,敌人残酷的轰炸并未摧毁自贡人民以盐抗战的坚强斗志。
“轰炸得越厉害,生产的盐越多”:1939年日军“100号作战”轰炸1次,当年产盐490万担(24.5吨);1940年日军“101号作战”轰炸2次,当年产盐510万担(25.5吨);1941年日军“102号作战”轰炸4次,当年产盐518万担(25.9吨)。1937年至1945年,富荣盐场累计生产食盐达到了惊人的193.9万吨,达到川盐总量的50%以上,1945年甚至达到全国产量的34.6%。
盐务管理部门、富荣盐场积极筹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产量,1942年,川康盐务管理局订立《富荣盐场奖励场商改良产制暂行办法》,对制盐工艺开展改良,包括建设晒卤台、平锅、塔炉灶等,同时对于从事改良的盐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1943年10月2日,川康盐务管理局颁布《自贡两场场商生产贷款借款还款及分配办法》,贷款总额2.4亿元,用于购备盐业生产所需材料、改良生产建设及扶助现行凿办、淘办各井之用,为盐业增产提供资金保障。
为便捷盐运,自贡地区建成盐、煤矿区公路150余公里,整治威远河、井河(今釜溪河)航道共30余公里,建成船闸12座,为提升盐运效能,优化盐场交通状况,相继修建盐场公路、建造八座双埝船闸,使交通运输大为改观。
在这场可歌可泣的“增产赶运”中,除了“咸输九域”的食盐供给,自贡还为国家财政贡献了可观的盐税收入:1941年,富荣盐场年税收超亿元;1942年,政府为了应付战时浩繁的财政支出,将“从价计征”改为“盐专卖利益”,并附加在盐价之中征收,自贡盐场每担盐纳专卖利益高达100元,盐税总额达14.37亿元,跃居国税首位。1944年,自贡盐业的盐税、盐税附加以及为国军副食费征收的总额达到320亿元。1945年,自贡盐税收入达14.9亿元,占全省盐税的55%、全国盐税的34.6%。据统计,抗战期间自贡盐场实现的盐税总额高达20.97亿元,占全国盐税收入的25%。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战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盐都儿女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自贡盐场盐工苦干、场商苦撑、盐官苦熬,即使濒临覆灭,也决不言弃,折射出了不屈不挠、不甘屈服于外敌侵略的反抗精神,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
任凭惊涛骇浪,屹然砥柱中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回望抗战时期的自贡,在中国共产党“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的号召下,工人、农民、妇女、知识分子(进步人士)、学生等各社会阶层空前团结,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以盐场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发起大规模工人运动30余起;
农民成立农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捐献、“义卖”等活动;
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将文化教育与抗战动员深度融合,不仅创建了自贡市抗敌歌咏话剧团、《新华日报》自贡分销处和《正确日报》三大文化抗战主阵地,还开夜校、搞宣传,在国统区内讲国共合作、讲反帝反封建斗争,收录《救亡歌曲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歌曲,广泛传唱,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的精神力量;
妇女群体突破“闺阁不问国事”的传统束缚,挺身而出承担起汲卤、烧盐、运输、后勤等一系列重任;
以学生、学徒、童工为主体的自贡青年,秉持“读书不忘救国,制盐即为杀敌”的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填补技术工人空缺。

为缓解战时经济困难、支援抗战前线,1938年中国共产党率先在武汉发起“七七”献金运动后,自贡人民响应《新华日报》献金运动倡议,广泛开展节约献金救国运动。1939年10月、12月,自贡某灶盐工和自贡市盐业劳工,将节省下的国币二十一元九角和七元四角一仙,交新华日报馆转寄给香港《南华》《天演》《自由》三报反汪罢工工友,声援他们“拒绝贩卖汉奸报和罢工停印”的斗争。
1942年,月薪仅2000法币的盐业工人,虽然生活拮据,却以国家大义为重,集体捐出了1000万法币,用于购买“盐工号”和“盐船号”战斗机,为空军力量增添了一份坚实的保障。
1943年11月,在第一次“爱国献金”运动中,自贡民众共献金260余万元。1944年6月,在第二次献金运动中,贡井盐商余述怀捐出1000万元,此举带动了整个自贡盐场的募捐活动。随后,盐都人民组成工人、学生、商人、妇女、银行、乡镇、特种、机关、盐联、产盐、运盐、销盐、自由职业、直属等献金队。盐都妇女纷纷将戒指、项链等金器缝在布上,组成飞机、坦克、战舰、城墙、“爱”字等图案,赤诚奉献给国家。一时间,自贡形成了“献金越居人前,爱国不落人后”的浩大声势。囚犯、算命师、孤寡老人等边缘群体也纷纷伸出援手,将个人所得悉数捐出,为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据史料统计,自贡这个只有十个乡镇、二十二万人口、纵横面积不过二三十里的城市,献金总额达1.2亿法币,创下全国总额第一的纪录;更以人均600元、户均3000元,打破22项全国纪录。前来自贡筹款的冯玉祥将军深受感动,挥毫题写“还我河山”四字,以表彰盐都人民的赤子之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共同打通保卫中印、中缅国际交通路线,决定编组远征军进入印、缅对日作战。
1943年11月,盐都青年积极报名,以东北中山中学、蜀光中学、旭川中学、培德女子中学等校学生为主体的137名青壮年参加远征军。
1944年570名自贡青年应征入伍,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愿颅作酒杯,饮尽仇敌血”的豪迈誓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一道浴血奋战,历经血与火的洗礼。
1945年初,中国驻印军与滇西反攻部队在芒友胜利会师。至此,中国军队历时3年的远征以日军的失败而结束,大量物资从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输送到中国抗日主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胜利的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自贡大街小巷,全城沸腾,锣鼓声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载歌载舞以最热烈的方式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奋斗的征程未有穷期。
十四年烽火抗战淬炼出伟大抗战精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盐都儿女“毁家纾难”坚韧抗敌,用苦干、苦撑、苦斗的钢铁意志筑起保家卫国的经济长城,建电厂盐厂、渠化盐井河航道、改进制盐技术,从盐业生产再到人才培养,无不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自信心,无不展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盐都抗战,书写了一部盐工苦干、盐商苦撑、盐官苦叹的生产救国纪实,是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抗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经典,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立下了不朽功勋,更是新时代盐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奋斗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盐都儿女理应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自觉赓续传承“增产赶运”保障全国军需民食的大局意识、担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战略腹地建设等国家战略中找准发展定位、创新担当,保持个人理想与城市发展、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以主人翁的姿态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持用好统一战线这一法宝,自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高认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盐都儿女团结奉献的抗战伟力转化为强市伟力,不断开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基层治理等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紧紧围绕新时代奋斗目标,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动,将奋斗精神落实为实干担当,将团结意识体现为协作共赢,将创新精神贯注于发展实践,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勇毅奋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而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贡力量。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