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更是最好的教科书。
成都是一座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抗日战争期间,成都人民投身于十四年战争洪流之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以档为证,以史为鉴。档案如同一个个时光胶囊,封存着中华民族不容忘却的集体记忆。从一份份珍贵档案中出发,去还原真实历史细节、聆听历史回响,走进80年前的成都城,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抗日战争期间,中共成都地方组织和各界抗日救亡团体,不断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促成300多万壮士先后出川抗战,并动员广大成都民众担当起巩固抗战大后方的重大责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档案1——

1944年,中国国民节约献金运动总会送成都市政府关于收到未来献款国币十万七百七十八元三角五分的函并付收据
川军分批奔赴抗日前线后,四川作为大后方,接纳了大量迁川企业、高校,以及前方撤退回来的政府机构、难民队伍。为了进一步支援抗日前线的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全川开展了献金募捐、缝制寒衣等各种捐献运动。其中,以爱国将领冯玉祥发起的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成效最大。
1944年1月17日,“成都市各界民众节约献金救国大会”在少城公园体育广场举行,参加的全市各界民众达3万多人,大家无论多寡,都积极捐献,共筹集献金达1000余万元法币。大会上宣布将成都市民集资的钱,用来购买一架战斗机并命名为“成都号”,让它飞上蓝天支持抗战。
冯玉祥奔走全川20余县市,往返数千里,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巡回讲演。除成都之外,四川各地也纷纷为救国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四川献金总额为5亿多元,为全国之最。
在十四年抗战的烽火硝烟里,为了给前方将士捐粮,他们忍饥挨饿;为了修建机场和道路,他们头破血流;为了补充兵源,数十万青年弃笔从戎……这就是抗战中的四川人民。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国倾其所有,创造了出兵最多、出钱最多、出粮最多、出物最多、出工最多、安置最多的历史功绩。
档案2——

1939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人员名单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章程”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份“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章程”中明确提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完成中华民族自由解放,建设中华民族革命的民意为宗旨。1939年1月14日,文协成都分会成立。这份人员名单中,对协会成员的个人信息有着详细的记录。文协成都分会成立后创办了多个刊物,以通俗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战,为推动成都通俗文艺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据 成都市档案馆馆藏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