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地方立法十年 筑牢善治之基③ | 法护名城一砖一瓦,千年盐都再绽芳华

2025-09-03 16:07 自贡网

0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9-03_160529_112.png

自贡融媒记者 黄鸿 摄影 宋姿熠

“如果您来到自贡,不要只看提卤制盐,您要走在青石板的古盐道,听九街十八巷的故事,看中国盐运第一镇的船来人往,感受历史印记……”自贡城市分享官古纯莉以一段抖音视频,通过轻柔的诉说,配上唯美的画面,将自贡的呼吸与脉动推送到网友眼前,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古纯莉的分享,是自贡人对家乡文化底蕴的深情告白与自信传递。追寻历史文脉,留存时代记忆,是自贡人最虔诚的呼唤。

盐业历史博物馆 宋姿熠 摄 (4).jpg

《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简称《条例》)自2023年10月1日施行以来,构建起更加系统的保护体系、制定了更加精准的保护措施、探索出更加多元的利用路径,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从“情感呼吁”向“刚性约束”的转变。日前,记者走进盐场、码头、村落,通过职能部门、网络博主、居民群众的不同视角,感受《条例》带来的保护实效与活化实践。

法治之力:全面护航,系统保护

釜溪河畔的炎帝宫,曾是自流井烧盐工人行会组织的会馆,采用抬梁式结构、歇山式屋顶,砖雕精湛,建筑精美。然而,因年久风化,破损严重,令人扼腕。去年,相关部门将炎帝宫等三十余处文物建筑纳入修缮保护工程,并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因地制宜活化利用文化建筑。修缮完成后,炎帝宫等文物建筑将以崭新面貌示人。

盐业历史博物馆 宋姿熠 摄 (2).jpg

炎帝宫等文物建筑的修缮,是自贡深入贯彻《条例》的具体举措。《条例》施行后,自贡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出台《自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贡市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办法》《自贡市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历史文化的政策措施,建立起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长效保护格局。

盐业历史博物馆 宋姿熠 摄 (7).jpg

《自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具体的管控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针对历史城区、历史建筑、传统街区、文物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同时,编制完成《自贡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发掘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加以保护。

走进原南华锯条厂,道路宽敞、环境优美,老旧厂房焕然一新,这里已“变身”为自贡汽车文化产业园。工人正熟练地对车辆进行维修、养护、美容,整个园区忙碌而有序。像南华锯条厂这样的工业遗存,在《条例》指引下,经过“尊重历史、赋予新生、推动发展”的改造,使镶嵌在城区的“工业锈带”化身“生活秀带”。

自流井老街 宋姿熠 摄.jpg

在促进活化利用方面,仙市镇陈家祠堂以廉政基地为核心进行业态培育,注重将家风家训中廉政元素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而贡井老街子社区博物馆则依托抗日献金运动旧址这一红色资源,开展主题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红色历史可感可学,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与此同时,自贡还联合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搭建合作平台,引入专业团队强化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推动贡井老街河街“专精特新”项目落地见效。同时,通过“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的“绣花功夫”织补街区肌理,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传统院落,植入特色产品,形成特色文化博览街坊,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自流井老街 宋姿熠 摄 (4).jpg

相关部门对照《条例》要求,不断健全长效保护机制、拓宽保护资金渠道、强化技术人才支撑、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焕发出持久活力。

网络之眼:沉浸体验,惊艳全网

不久前,“地图科普君”在抖音发布了一段关于自贡历史文化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收获点赞超五万、留言超一万。视频中,“地图科普君”介绍:自贡拥有两千多年的井盐历史,开凿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盐井——燊海井,并由衷赞叹,“如果有机会走进西秦会馆,绝对会被雕梁画栋的建筑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所震撼。”

这段视频通过生动的视觉呈现和精彩的科普解说,展现了自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共鸣和积极互动。不少网友晒出游览西秦会馆、仙市古镇、荣县大佛等地的照片,分享自己的旅行记忆,感叹自贡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宝藏之城。更有自贡网友发出邀请,“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欢迎大家来自贡游玩。”

自媒体人杨宗翔认为,网络博主自发分享见闻,唤起更多人的文化认同,实际上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建,使保护与传承不再局限于专业领域,成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参与,“这种由技术赋能的传播方式,极大推动了公众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新发现与主动保护,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拥有了可持续的大众根基。”

王爷庙 宋姿熠 摄 (2).jpg

杨宗翔从企业营销岗位离职后成为一名全职网络博主,专注探访自贡历史建筑,足迹遍布四区两县。他通过实地探访和深入了解,见证了《条例》施行以来的积极变化:自贡加大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部分历史建筑得以修缮。同时,杨宗翔还从一名网络博主的视觉提出建议,“对在住民居要及早干预,防止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损。”

自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上同样备受追捧,如龚扇、扎染和剪纸等传统技艺,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焕发新生,吸引大量年轻网友关注和点赞。

南华宫 宋姿熠 摄.jpg

此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沃夫曾专程前往自贡考察,详细了解自贡扎染的悠久历史、独特技艺、产品特色,并就中西方传统文化特点进行了探讨。无独有偶,曾就读于四川大学的泰国女孩王惜美在微综艺纪录片《熊猫与少年》节目中,尝试制作自贡扎染作品,并将视频进行了分享,惊艳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不论是网络博主的分享,还是国外友人的探访,都与《条例》关于传承和利用好特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条款不谋而合。自贡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需要变静态为动态,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影音互动、数字游戏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展现千年盐都的魅力。

民生之暖:文化认同,生活变迁

今年“五一”假期,富顺县赵化古镇第五届“千人坝坝宴”热闹开席,百余桌宴席坐得满满当当,游客与当地村民相互问候、举杯畅饮,热闹喜庆的氛围被瞬间拉满。村民赵先生高兴地说,“坝坝宴俗称‘九大碗’,是当地的传统饮食民俗活动。通过举办‘千人坝坝宴’,不仅提升了古镇的人气和热度,也让村民对古镇文旅发展多了一份期待。”

狮市古镇 宋姿熠 摄 (5).jpg

近年来,赵化镇以“硬保护”守护历史空间与物质载体,整合各类资金对古镇建筑进行修缮保护,重点改善古镇基础设施,规划发展合理的商业业态,提升古镇内部生活便利性。同时,以“软传承”维系市井烟火与生活气息,鼓励原住民留在古镇生活、创业,尊重并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与活动,最大限度保留古镇原汁原味的“烟火气”。

除此外,仙市古镇深挖“盐运第一镇”文化内涵,创新开发实景演艺、汉服巡游、河畔集市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历史人文脉络与文化遗产活化的有机结合;艾叶古镇组建了“艾叶盐帮美食联盟”,培育乡村美食矩阵,突出以美食吸引各地游客,实现文化体验与美食经济的双轮驱动……历史文化名镇通过差异化发展破解了同质化难题。

仙市古镇 宋姿熠 摄 (6).jpg

从修旧如旧的街巷院落,到文旅融合的全新场景,自贡古镇群落的每一处变化都藏着对未来的期许,也深刻改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大安牛佛古镇居民钟玉梅,在古镇开了一间豆花店,每天凌晨就要起来推豆花、制蘸水,接待各地游客。“以前都是本地人来吃,现在古镇条件好了,来游玩的客人也多了。”说起《条例》的施行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钟玉梅高兴地说,“镇上组织了学习,怎么接待游客,怎么售卖特产,感觉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狮市古镇 宋姿熠 摄 (3).jpg

赵化古镇蒸腾的人间烟火,仙市古镇演绎的历史脉络,艾叶古镇调味的市井生活,牛佛古镇浸润的踏实奔头……让历史文化名镇不再禁锢纸面,而是融合了保护与创新、传统与生活的活态画卷,最终让古老街巷里的每一句欢声笑语,都成为对未来最真挚的期许——不仅是游客的诗和远方,更是居民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故乡。

仙市古镇 宋姿熠 摄.jpg

《条例》施行近两年来,自贡加速创新保护路径,全面探索保护策略,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建设肌理,永续传承历史文化,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充分激发发展潜力,不断焕发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光彩。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