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内江:“铁牛”破荒+合作社聚力 1100亩撂荒地变身“丰收田”

2025-09-03 19:30 内江市融媒体中心

0

分享

秋收进行时,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书房湾村的田野铺满金黄。

村民老陈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土搓了搓,脸上有了笑意:“土松了,有油性了!前几年草长得一人高,看着干着急。”他脚下这片丰收在望的稻田,是全安镇成功复耕的1100亩撂荒地的一部分。

操作收割机

让这些沉睡土地重焕生机的,是当地村民王志勇等人牵头成立的顺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那支轰鸣的“铁牛”农机队。

难题:零散荒地,复耕之困

早前,全安镇书房湾村千把亩良田零散分布,渐渐被野草占据,土层板结。单家独户想复耕?难!高昂的开荒成本、闲置农机的浪费、留守老人力不从心,像一道道坎横在面前。“地是好地,荒着心疼,可自己弄,没那个力。”老陈的无奈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

稻田作业忙

这些撂荒地不仅是资源的沉睡,长期闲置更易引发水土流失,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解法:整合流转,“铁牛”发力

2016年,眼看着荒地蔓延,王志勇和四位志同道合的村民决定行动起来。他们凑钱购置了拖拉机、深耕机、播种机等设备,成立了顺勇农机专业合作社,目标直指撂荒地复垦这块“硬骨头”。

合作社整治撂荒地的核心在于整合与机械化。

稻田丰收

他们首先与撂荒地的农户协商,将零散的地块集中流转过来,打破田埂界限,形成连片规模。有了成片的土地,大型农机就有了用武之地——

深耕机率先开进荒地,强力粉碎板结的土层,深翻唤醒地力;紧随其后的精量播种机高效精准地完成玉米或油菜的播种。

机械化作业贯穿始终,压低了复垦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土地复耕后,合作社实行统一田间管理和收获,大春种玉米,小春种油菜,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这套运作模式还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合作社常年雇佣13名像老陈这样的本地村民,负责日常田间管护和农机辅助工作,这为村里部分留守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守着家,一年稳稳当当能挣两万元左右,比外面打零工强。”王志勇解释道。

成效:荒地生金,多方受益

顺勇合作社这套“整合流转+机械攻坚+统一管理”的组合拳,成效实实在在——沉睡的1100亩撂荒地被成功唤醒,重新披上绿装,产出粮食。这不仅有效保障了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更关键的是,复垦的土地开始“生金”。

秋收现场

合作社预计,今年这1100亩复耕地的总收益将十分可观。这笔收益并非合作社独享,它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支付工人的工资,保障农机的维护更新,以及作为合作社成员合理收益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复耕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盘活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创造的13个稳定本地岗位,让村民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

站在连片的田埂上,望着即将归仓的庄稼,顺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王志勇总结得实在:“撂荒地靠单家独户解决太难。我们就是把分散的地、闲置的力和‘铁牛’整合起来,靠规模把成本降下去,把效益提上来,最终把地种活、种好。”

他们的实践为丘陵农区如何有效破解撂荒地难题蹚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子:通过合作社整合资源,依托机械化提升效率,在唤醒沉睡土地的同时,也稳住了乡村的人心,实现了荒地复耕、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多赢。

全安镇这1100亩土地的蜕变,是脚下走出来的扎实答案。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