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炭火,承载千年民俗技艺;一纸证书,认证百万劳动者职业身份。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第七批新职业目录,“烧烤料理师”作为中式烹调师职业下的新工种正式亮相,标志着全国百万烧烤从业者即将迎来“持证时代”。这项新政策在资阳乐至引发热烈反响。当地不仅率先制定全省首部烤肉地方标准,更积极推动匠人持证上岗,为传统美食技艺注入新时代内涵。

李良国正在烤制烤肉。
每晚8点,李良国的烤肉店里烟火升腾,座无虚席。这位继承父亲手艺已有30多年的烧烤师傅,至今仍每天坚持在烤炉前掌火控温。他所传承的“炭火三叠浪”技法和28味中药秘制腌料,使乐至烤肉独具“香、辣、麻、脆”风味,其制作技艺也在2018年被评为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前我对持证并不在意,因为生意一直比较稳定,顾客常常还要排队。但是考虑到以后要开分店,或者要收徒,我觉得有国家的标准,有个证,还是比较好。”李良国口中的“国家标准”,正是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烧烤料理师”新职业。他的观念转变,折射出传统匠人对国家认证的普遍期待,更反映了许多烧烤老师傅从“凭经验传承”到“依标准发展”的认知更新,其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

烧烤菜品。
“多年以来,烤匠均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系统的职业认定,让手艺的传承走向了更专业化的综合技能发展。”乐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黄勇介绍。
“师带徒”作为传统技艺传承方式,最早建立在亲情基础上,后逐渐发展为契约式师徒合作。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模式已难以满足国家对技能人才规模化、标准化的需求。
1996年入行的胡继华,是乐至烧烤协会会长。三十年来,他带出的徒弟超过300人,收徒标准始终秉持“先看人品,再看能力”。他说,“带一个徒弟几个月就可以学会,但(我)最看中的是这个人的人品。”

烤制中的乐至烤肉。
胡继华坦言,这种传统传承方式虽充满人情味,却也制约了行业规模发展。徒弟技艺水平依赖师傅个人能力,烤串规格、调料配比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品口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理论支撑,从业者难以突破经验局限;没有官方认证,社会认同度低,扩大经营和招收徒弟也缺乏底气——这些都成为阻碍烧烤行业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瓶颈。
为解决这些问题,2024年当地烤肉协会牵头起草《帅乡桑都美食烹饪技艺 乐至烤肉》地方标准,从原料选材、加工工艺到成品质量进行全面规范,弥补“师带徒”传统中标准缺失的短板。而国家新职业的发布,不仅让这份标准为后续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提供了参考,更使胡继华与徒弟们有了“申请中、高级证书”的目标。
胡继华表示,“我还是想去评个中级或高级烧烤料理师,包括我的那些徒弟都愿意去评,把乐至烤肉整得更好。”

烤制中的乐至烤肉。
据了解,乐至烧烤历史悠久。其产业化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四川最早发展烧烤产业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县有烧烤门店130余家。自2006年起,当地已累计举办十三届“美食烧烤节”,吸引游客740万人次,实现现场销售收入9000余万元,带动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消费收入10.2亿元。新职业的发布,也为当地烧烤行业的规范化、职业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往届“美食烧烤节”人气火爆。
“这是一次重要的机遇,我们正在积极组织烧烤料师的认证工作,让我们的乐至烤匠们能成为首批持证的烧烤师傅,把乐至烧烤这个品牌打得更响。”乐至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张茜说。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