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鼎新镇,位于川南腹地,流淌千年的旭水河,像母亲的乳汁默默滋养这片土地蓄势待发。乡村振兴战略,似惊雷,唤醒这片沉睡的沃野;科技赋能勤劳作魂,似“养分”,耕出“寸土寸金”的传奇。

“鼎新镇,是四川千斤粮万元钱的‘发源地’,现在远不是这个‘标准’。近年来,采取稻菜轮作种植模式和科技赋能,一亩地一年最高可产5万元以上的蔬菜和1000斤以上的稻谷,全镇蔬菜种植常年保持在5万亩,综合产值保持在9亿元以上,光这一项全镇人均收入约4.3万元。”9月2日,该镇党委负责人在稻菜轮作的田边“解密”该镇乡村振兴的密码。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
58岁的杨贵生,高中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秀才”。他没有背井离乡务工,而是潜心于家门口这片土地,是务农35年的“老字号”菜农。他撩起沉甸甸的稻子说:“这是5月初卖完小番茄后栽种的6亩水稻,再等一周该收割了,一亩1000斤谷子稳当,上半年这片地的蔬菜就已经产了12万元的利润了。”“你说的是保守利润哦!”旁边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古刚文补充说。
在“蔬乡”鼎新镇,像杨贵生这样“保守收入”10万元以上的菜农,随便“点兵”千余户,小番茄一亩最好效益可实现产值6万元以上,除去成本还有5万元左右的利润。这样的账,瞒不过30多年工作经历的古刚文。
当然,鼎新镇5万亩蔬菜,种植的不全是小番茄,还有大番茄、茄子、花菜、黄瓜、冬瓜等,大番茄一亩产值约2.5万元、茄子一亩产值约2.3万元、花菜一亩产值约1万元。在鼎新镇,70%的农户头上都刻了一个“菜”字。这一颗“菜”,也成为了鼎新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镇蔬菜综合产值实现9.25亿元。
“80”后刘东,两年前回乡种菜10余亩,两年时间荷包里就揣进了近40万元;“90”后的罗琳,在生机蓬勃的“蔬”式产业吸引下返乡卖农资、销售蔬菜,年销售额实现1500万元。“近5年,返乡青年近千人,他们成了鼎新‘菜篮子’的主力军。”镇党委负责人介绍。

产业振兴,关键是基础振兴
40岁的农妇胡艾青手持扫帚,正在“空调房”里轻轻地给苗床上的花菜苗“擦”去身上的水珠。
“今天下午,这200万株苗子,就要远‘嫁’150公里外的宜宾翠屏区,水珠不扫掉,运输途中会造成幼苗腐烂。”胡艾青暂停了一下说,去年就育了近7000万株茄子、番茄、花菜、莲花白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苗,不仅满足了本镇菜农的需要,还为成都、宜宾、乐山、自贡等地区的种菜大户提供了大量菜苗。
“这个绿色‘工厂’,是鼎新镇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弥补了蔬菜产业链前端的短板。以前夏季农户要从云南育好苗拖回来,大概要4角一株,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种苗的价格直接降到1.5角一株,而且壮苗率、成活率提高了70%,从源头为鼎新蔬菜品质把好了关,还‘顺带’解决了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每月每人挣取劳务费近5000元。”古刚文介绍。
距离场镇约300米的地方,一座冷链保鲜库即将竣工,一次能储存蔬菜500吨,今年花菜上市时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是由该镇经纪人张友等4个伙伴筹资建设的。
“运往北方的花菜,需要预冷6个小时,运输途中才能保鲜,这样蔬菜的销路才更远、更好。”张友很自信。像这样的保鲜库,该镇已经建成6个,可一次性储存蔬菜4000余吨。
近年来,该镇围绕蔬菜产业实施延链补链行动,建成产业链前端的育苗基地3个,年育苗能力上亿株,建成商品化处理中心1个,远销的蔬菜通过分拣、包装运出;建成8个产地初交易市场,实现菜地田边即可完成交易,同时还配套烘干、冷链、检测、加工等设备,实现蔬菜全产业链发展。
道路、水利基础设施,也是鼎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保障。近两年,该镇争取近2亿元项目资金,硬化了30多公里村组道路、产业道路等,全镇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并围绕旭水河、石河堰、水库等,建起20多座提灌站,灌面达到3万多亩,累计实施土地整理2万亩,生产条件大提标。

生活更新,得益于乡村振兴
该镇顺利村的边远户杨大爷,清晨起床拧开自来水龙头,用清澈的水洗手洗脸漱口后,开启了新一天的生活。
“去年五月,还要到坡下(300米)的水井去挑水。”黄大爷很感谢政府争取资金把场镇上居民吃的自来水送到了10公里外的灶台边,像他一样享受了同样待遇的还有该村240多户村民。
在该镇,借乡村振兴东风实施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以旭水河鼎新段河堤整治为契机,打造了长约2.6公里的河岸休闲步道;充分利用空闲地,在场镇打造了两个口袋公园;为了方便电动车充电,在场镇建起了2个集中充电站;在场镇打造了一个健身广场……城里人能享受的,鼎新村民也享受到了。

“截至目前,除了村民放在银行的近10亿元存款外,全镇还有近4000户村民在县城及以上的城市买了房屋,70%的家庭拥有小车、摩托车、货运车等,这些变化,无不得益于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镇党委负责人介绍。(刘惠莲 蒋兵)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