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半年前你要是来,根本看不到这光景!” 村小组长梁绍明指着眼前开阔明亮的院落,忍不住回忆过去:上下两个坝子,一个放杂物堆垃圾,一个搭满家畜棚、杂乱无章,村民的小车没处停,老人出门怕摔跤。今年以来,艾叶镇党委、政府瞅准“画家驻村” 的契机,投入约30万元启动改造——1500平方米的院落全部硬化,入户道路修到家门口,水沟与化粪池改造进入收尾阶段;200平方米墙面做了专业处理,两处共计1300平方米的停车场划上清晰标线,就连曾经的“死角”也被打造成乡土味十足的景观小品……“现在院子亮堂了,心里也敞亮了!”梁绍明的话里满是欢喜。
第一个“扎”进骑龙村的画家杨定明,成了这里的艺术拓荒者。他租下村里集体经济的闲置用房,把这里当成工作室,也当成了家。每天清晨,他都会背着画板登上山坡,将晨雾缭绕的青山、炊烟袅袅的农舍一一绘入画中。“这里的山水是活的,田园风光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杨定明一边调墨一边说,他的到来像一颗种子,很快吸引了成都、重庆的画家朋友前来“打卡”。如今,已有4位画家正式扎根于此,还有不少正在洽谈租房事宜,“画家小院”的雏形渐渐清晰。

本土画家李松山的“改造故事”,在村里传成了佳话。他看中一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后,亲手将房前的垃圾凼挖深、清淤,种上荷花,又在旁边修了竹林小径。“现在坐在池边品茗发呆,灵感不知不觉就来了。”老李笑着说。前不久,他把自己创作的《老贡井水墨画》搬到村民面前,从“平桥瀑布” 讲到“盐场老街”,把家乡的历史一一说给村民听。更让人期待的是,他还打算把彩灯技艺带到村里:“让村民学门手艺,不出村就能打工挣钱,多好!”他在此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还入选了四川省第二届老年美术作品展。

画家刘远宁的巧思,则让村民们感受到了“艺术改变生活”的魔力——曾经臭烘烘的猪圈,被他改成了铺着老木板、挂着年代记忆画片的乡土饭厅;房屋顶楼被收拾成观景台,春天能看漫山油菜花,夏天能赏雨打荷叶,秋天能望金黄稻田,冬天能晒暖暖阳光。“以前哪想过,日子还能过得这么有‘看头’!”村民们没事就爱往刘远宁这儿跑,看他画画,听他讲构图,连自家修房子时,都会主动来问“画家,你看这么设计好看不?”

艺术的浸润,不仅让骑龙村的“颜值”提了档,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精神”富了。村里8户长期空置的房屋中,已有3户村民表达了出租意向,闲置房屋出租让村民年均增收约5000元;曾经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村民,现在不仅对水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会主动维护院落环境——路过画院会顺手捡走落叶,看见花盆歪了会轻轻扶正,“跟画家住一起,咱也得讲究个‘美’!”
“接下来我们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院落建得更贴近群众;多办实在事,让大伙真正受益,把基层凝聚力拧得更紧。”村党支部书记洪观德话语朴实却底气十足。据他介绍,村里还打算利用整治后的院坝搞文化活动,办画展、搞民俗表演,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我们支持骑龙村把‘画家小院’打造得越来越好,成为艾叶镇的乡村旅游新亮点!”艾叶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总结骑龙村的经验,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吸引更多艺术家、创意人才前来,让“艺术+乡村”的模式结出更多“共赢果”。
夕阳西下,杨定明的画板上,骑龙村的山影渐渐被暮色染浓;李松山的荷花池边,几位村民正跟着他学画简单的荷叶;刘远宁的观景台上,有人举起手机记录晚霞……水墨晕染间,一个小村落的振兴故事,正以最诗意的方式续写着。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