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第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单正式公布,雅安市汉源县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四川省入选的3个县(区)之一。
这是汉源花椒又一次获得的“国字号”认可——8月13日,“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其他)区域公用品牌声誉TOP100”榜单揭晓,汉源花椒以卓越品质获季军(第三名),汉源贡椒位列第13位。在入选的21个花椒品牌中,汉源花椒以断层优势稳居品类榜首。
汉源花椒屡获“国字号”认可再次印证了“中国花椒看汉源”的行业地位。这位地理标志品牌的“三好学生”,已连续千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当贡椒的荣光在当代榜单上重现,我们更该追问:“这颗小小的红色果实,如何用三千年时间,将汉源麻香淬炼成史诗?”
魂
不是每一颗花椒都是汉源花椒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夔州歌十绝句》杜甫
关于花椒的记载,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中,虽未直接提及汉源花椒,但反映了四川花椒的贸易盛况。
野生花椒最初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后沿江河移植到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四川盆地等处,进行人工驯化培植,形成了以四川汉源、茂县为代表的早期人工栽培中心,所以叫“蜀椒”“川椒”,而“汉椒”“黎椒”指汉源花椒。

汉源花椒
花椒属(Zanthoxylum)作为芸香科的重要类群,全球约250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热带至亚热带地区。我国记载有39种14变种,四川、重庆、云南、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甘肃、贵州等地均有分布。
这类植物的枝、叶和果皮富含挥发油,种子含有脂肪油,而根、茎皮及种子中则多含生物碱与香豆素,后者正是其辛辣麻舌感的主要来源。
雅安地区作为花椒属植物的资源富集区,现存花椒、竹叶椒、毛叶花椒等9个物种。其中,毛叶花椒的模式标本由著名植物学家俞德浚于1933年在宝兴县采集,现珍藏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室。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资料,也彰显了雅安地区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汉源县则是花椒原产地保护的核心区域,主栽品种包括红椒、正路花椒、蜀椒、黎椒。

汉源县清溪镇
汉源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花椒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四面环山、谷深岭高、阳光充沛、昼夜温差大,加上肥沃的有机沙质土壤,非常适合喜钙、喜光、喜温的花椒生长。科学检测数据显示,汉源花椒的挥发性芳香油含量高达8.5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3%—5%,是普通花椒的2—3倍;而其灰分含量仅4.18%,显著低于其他产区,这些优异品质使得汉源花椒在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汉源县还设立了全国首个专门为单一物种设立的行政部门——花椒发展中心,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当地政府对花椒产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推动花椒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汉源县制定下发《汉源正路花椒生产技术规范》《汉源花椒油生产技术规程》《汉源花椒产品标准》等10余套技术规范和地方标准;开展汉源花椒种质资源、良种选育等科学技术研究,确保了汉源花椒品质优良。这些技术规范被其他花椒产区作为母本使用。
香
祭祀长河中的椒韵传承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诗经·周颂·载芟》
“椒,香物,所以降神。”
——《楚辞章旬》
花椒在我国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承载着千年礼俗的文化符号。在古代,花椒因其鲜艳的红色和独特的香气被赋予了特殊地位。
由于花椒能治病又有特殊香气,早在西周以前,花椒就被作为敬神的祭祀物品,在随葬品和重大祭祀活动中,都有花椒。
《诗经》中的“有椒其馨”与《楚辞》“奠桂酒兮椒浆”共同印证了花椒在祭祀仪式中的地位;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花椒香囊,则以实物形态佐证了它作为祭品的存在。

立秋日“祭椒神” 摄影/张力友
汉源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当地不仅形成了三月三“祭风神”、立秋日“祭椒神”等相关民俗,还保留了花椒民歌传唱等独特文化表现形式。据嘉庆版《清溪县志》记载,祭风神仪式包含悬幡挂榜、敬献三牲、礼祭风神、诵经祈福、“炒土蚕子”等礼仪流程。而传承千年的“祭椒神”民俗更可追溯至唐代,历经千年发展,已形成以“椒神巡游”“祭祀仪式”“民歌传唱”为核心的完整民俗体系。
如今,这一深厚的文化传统获得新的时代认同:汉源花椒生产民俗已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源县正致力于将这一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非遗成为汉源花椒的新名片。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屈原·九歌》
除了祭祀,花椒的应用也很早就延伸至饮食领域。《九歌》中“桂酒”(泡有桂花的酒)与“椒浆”(泡有花椒的酒)并称,体现了花椒在古代作为香料与饮品原料的双重价值。这一传统在今天得到创新性发展,汉源县依托“中国花椒之乡”的产业优势,成功将花椒的麻香风味与精酿啤酒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汉源花椒精酿啤酒,让古老的椒香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其独特魅力。
药
藏在椒香里的本草智慧
“蜀椒,干姜,人参,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
——《金匮要略》张仲景
“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
——《本草纲目》李时珍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花椒的药用价值同样源远流长。《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以“蜀椒、干姜、人参”入方,印证了花椒在东汉时期就已被作为重要药材使用,其在《伤寒杂病论》“乌梅丸”中与黄连、附子配伍,更体现出“清上温下”的疗效。时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系统总结了花椒的性味归经与临床应用,强调其温中散寒的核心价值。
随着唐宋时期药食文化的融合,花椒逐渐从宫廷珍品走入民间,成为兼具调味与养生功能的日常食材。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花椒所含的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促进消化等作用,其药食同源的传统智慧至今仍在延续。

汉源花椒药浴包原液
在这一背景下,汉源当地企业“川麻人家”通过创新水油分离技术,将花椒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原液(花椒原浆)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这些花椒原浆不仅延续了去腥增香的传统食用功能,更拓展开发出养生药浴包等新型健康产品,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目前,企业正与专业医药机构合作推进产品标准化流程,标志着融合古法智慧与现代工艺的健康产品即将进入消费市场,延续着花椒从《本草纲目》到“现代实验室”的药食传奇。
食
舌尖上的千年贡品
“尚滋味,好辛香”
——《华阳国志·蜀志》
这是东晋史学家常璩对蜀地饮食文化的描述,此处的“辛”指的不是辣椒,而是花椒、姜、茱萸等香辛料,它们是辣椒出现之前的辛辣担当。
明朝中后期,辣椒跟随葡萄牙商人来到中国。而花椒是中国的本土香料,一直在蜀地饮食中占据着“C位”。
我们常说川菜“麻辣鲜香”,其中“麻”居首位,成为区别于湖南、贵州、江西等其他嗜辣地区的独特标识。
“蒜辣心、椒辣嘴、麻椒麻到不说话。”
——汉源民间顺口溜
正如汉源民间的顺口溜所说,“麻”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已成为川渝味觉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能体现花椒核心地位的经典菜肴,莫过于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
1862年,在成都北门万福桥边,一对陈姓夫妇经营着一家茅草屋饭铺,烧制的豆腐红亮诱人、麻辣鲜香。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麻婆豆腐”。
20世纪30年代初,生意红火的陈氏饭铺却突然贴出告示,暂停销售麻婆豆腐,原因是川中军阀混战,汉源花椒一时缺货。
正是麻与辣的精妙搭配,成就了川菜令人唇动舌跳的独特魅力。千百年来,无论是辣椒的进击,还是胡椒、肉豆蔻、香茅草等的涌入,花椒一直贯穿整部川菜史,以其不可替代的调味地位,被誉为“川菜之魂”。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