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杂乱的楼道重归通畅,私拉的“蜘蛛网”电线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列的电瓶车和智能便捷的充电设备......
近日,记者走进富全镇富全街社区,实地探访该社区新落成的2个电瓶车集中停车棚及智能充电设施,见证这一民生工程如何以“小切口”推动社区治理“大提升”。
“以前电瓶车推不上楼,为了充电都只有飞线出来,或者就堵在楼梯口充电,随时都担心短路起火,上下楼梯也不方便,现在有了集中充电棚,心里踏实多了!”在场镇新区的停车棚内,居民陈先生边扫码充电边向记者感慨。记者看到,10个智能充电接口整齐排列,居民通过手机扫码或刷卡即可完成支付,充电状态实时显示,设备自带过载保护、自动断电功能,一旦检测到异常立即切断电源。

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林英介绍:“过去电瓶车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现象普遍,对社区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现在集中管理后,火灾风险极大降低,还配备了灭火器和监控摄像头,安全感大幅提升。”他指着棚顶的隔热防火阻燃材料说。
停车棚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安全隐患,更让社区环境“焕然一新”。记者绕行社区发现,原本被电瓶车占据的楼道已恢复整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以前这里堆满‘僵尸车’,现在划了专用停车位,连绿化带都重新修整了。”居民匡女士指着楼前空地笑道。

数据显示,自充电棚启用以来,社区电瓶车乱停放率从75%降至不足10%,社区清理“僵尸车”13辆,腾出公共空间用于增设停车位、畅通消防通道等,“环境变好了,大家也更愿意下楼活动了。”正在散步的胡奶奶说。
“价格实惠,操作简单,这才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傍晚时分,居民杨女士下班后将电瓶车停入车棚,扫码充电后向记者算起“经济账”:按每次充电4小时计算,每月电费不足20元,且充电设备自动断电,避免了“过充”损耗电瓶。
社区工作人员透露,充电设施采用“成本价运营”模式,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小区公益,如庭院照明、公共绿化等。
项目的顺利落地离不开多方协作。记者了解到,该充电棚总投资1.5万元,其中5000元来自帮扶单位补助,剩余资金由社区公益活动收益和社区自筹解决。“从选址到设计,我们全程征求居民意见,邀请居民全程参与过程监督和效果监督。现在大家主动举报违规充电行为,已形成了共建共治的好氛围。”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林英说道。
据悉,该社区计划年内再增设一定数量的智能电车充电设备,让更多居民享受安全、便捷的充电服务。(沿滩区富全镇)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