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京剧声里听嘉州:一场演唱会背后的乐山文化图景

2025-09-19 18:43 乐山市融媒体中心

0

分享

9月20日,“海棠嘉音·秋之韵”国家京剧院名剧名段演唱会即将在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启幕。这座以峨眉山-乐山大佛闻名于世的城市,将以一场高水准、高规格的文化盛宴,承接国粹艺术的动人回响。

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的艺术盛宴,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乐山,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终生动诠释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风貌的交融共生。此刻,以京剧为媒介,又将徐徐展开一幅文旅融合、古今相映的生动图景。

名角唱响嘉州夜

传统艺术与现代城市的共鸣

“海棠嘉音·秋之韵”国家京剧院名剧名段演唱会由国家京剧院倾力打造,汇聚老、中、青三代京剧艺术家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将通过18 个精彩节目及精心编排的开场与尾声,系统呈现京剧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

不仅如此,本次演出还特邀多地京剧名团的顶尖艺术家、多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鼎力助阵、川剧“二度梅”得主陈智林的倾情加盟。演出内容不仅涵盖京剧经典传统戏、现代戏的名剧名段与精彩片段,更创新融入川剧武戏精粹,展现国粹艺术与地方戏曲的交融共生,全新的艺术火花将为观众奉上一场多元融合的戏曲盛宴。

突破传统剧场边界,本次演出别出心裁地选址乐山奥林匹克中心篮球馆。这一现代化场馆曾承办四川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赛事、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开幕式、意大利米兰交响乐团2025 新年音乐会及多项大型演艺活动,是乐山市文化体育新地标之一。

在这里举办京剧演出,既是对表演形式的创新探索,也是传统艺术融入当代城市空间的一次生动实践:昔日,这里是竞技拼搏的体育赛场、交响回荡的音乐厅;周末,灯光之下水袖轻扬,锣鼓声中唱念做打——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穿透时空,声腔之美、程式之韵跨越年龄与偏好,浸润嘉州古城。

这样的艺术共鸣,恰是乐山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中最动人的写照:传统并未“老去”,反而在现代场域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连续11 届举办对话世界的四川旅博会,到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常态化活动,再到历史建筑里上演业余社团排演的话剧剧目……

乐山,这座坐拥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染力,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向多元文化的交融,不断拓展文化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巧妙将自然遗产、历史底蕴与现代人文有机融合。

正是这样的城市气质让我们相信:通过“海棠嘉音·秋之韵”国家京剧院名剧名段演唱,传统京剧与现代化场馆将在乐山得以完美结合,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根植传统、面向未来的文化乐山。

从一场演出到系统保护

乐山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叙事

锣鼓铿锵,大幕起落。“ 海棠嘉音·秋之韵”国家京剧院名剧名段演唱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艺术展演,更将成为乐山对外输出的又一“文化引爆点”。借助此类热点事件实现文化破圈传播,乐山的智慧离不开近年来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构建起的系统性、多层次支撑体系。

截至目前,乐山市共有古籍、传统器乐乐种、美术馆藏品、地方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6 大类文化资源近65000 个。多地积极探索“非遗+旅游”“传统+时尚”等融合路径,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中逐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唱念做打”,打造出文化传承创新的“乐山样本”。

在这里,文化不是静置于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带走的活态存在:全市多所中小学建立起“嘉阳河”川剧艺术传习普及展示基地, 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峨眉武术、沐川草龙、彝族刺绣等一批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乐山文化符号,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相继走红出圈、走向世界;夹江手工造纸技艺作品、五通桥根书艺术作品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在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留下乐山印记;“文旅+”融合发展范式创新推出,带动“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艺去旅行”“跟着文博去旅行”等新业态在乐山扎根生长……

文化乐山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与日常烟火之中,始终围绕“人”这一核心展开—— 联动院校组织“ 嘉阳河”川剧委培班,为专业院团赓续薪火,新一代川剧人才走向省级表演舞台;联动区县非遗资源举办“非遗大庙会”,在春节期间通过不间断的互动体验、文化浸润中,提升市民、游客的参与感、获得感。

当京剧的锣鼓声渐渐散去,乐山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叙事却不会落幕。这座城市以行动印证:传统可以有现代表达,保护更需要创新赋能。真正的文化自信,正来自于一次次扎实的实践、一场场动人的相遇。乐山从不固守过去,而是让每一代人都能以属于自己的方式接续精神源流、守护文化基因。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