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匠心守艺·非遗⑧】朽木刻玲珑 刀凿传非遗——林本德让木头自己“说话”

2025-09-19 22:10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叶卫东 张熠 实习生 白可 刘佳

一块天生扭曲的乌木,一把染满岁月斑驳的刻刀,一双布满老茧却极稳的手——在林本德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唯有木屑如细雪般簌簌飘落。他俯身案前,心神凝聚于正在雕刻的仕女像之中。刀尖轻盈游走,树根天然的曲度渐渐化作女子婀娜的体态,微绾的发髻、翩然的衣袂,仿佛再有一瞬,她便要从沉木中款步走出。

1..jpg
    雕刻仕女像 记者 叶卫东 摄
2.jpg
   轻柔的动作 记者 叶卫东 摄

“这块乌木的形态与质感,恰恰最能传达仕女的雍容气度。”林本德口中说着,手中未停,指尖轻柔地抚过木料纹理,如同触碰一件易碎的珍宝,“根雕要讲‘工蕴于材’,雕刻部分一旦超过三成,便是木雕了——那就失了自然的魂魄。”

3.jpg
   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记者 叶卫东 摄

今年59岁的林本德,是荣县非遗高山林氏根雕第五代传人。自14岁执刀以来,他便与木头结下不解之缘。四十载光阴流转,他已从当年修理农具的小木匠,成长为一方非遗文化的守护者。

4.jpg
    有灵魂的作品 记者 叶卫东 摄

为寻一块好料,林本德常只身深入山林,有时甚至远赴外省。寻觅到的金丝楠、黄杨木、相思木这些世人眼中的“枯木”,他却视若至宝。“时间才是最了不起的雕工。唯有那些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沉淀的木头,才配得上有灵魂的作品。”

5.jpg
   与自然对话 记者 叶卫东 摄

每得一块良材,林本德必耐心处理。风干、去皮、防虫等十余道工序,每一道都需十足的耐心。处理完毕,他总会反复观察、抚摸,甚至将木料搁置数月,直至某一日灵感倏忽降临,才正式动刀。“根雕,是与自然对话,不是强行改造——木头自己会告诉我,它想成为什么。”

6.jpg
   数量繁多的工具 记者 叶卫东 摄

正因这份敬畏,他的作品尤其生动:扭曲的根茎成了翩跹的衣褶,天然的瘤结化作高耸的发髻,刚劲的木纹梳出动物的鬃毛,而木料的色泽与肌理,则细腻如真实的肌肤。“你瞧,它们好像在呼吸。”林本德轻抚一尊即将完工的根雕,眼神温厚如春阳。

7.jpg
 根雕作品 记者 叶卫东 摄

创作一件作品,短则一日,长则半年。他常废寝忘食,彻夜打磨。“刀凿声里,我仿佛能听见祖师爷的叮嘱,”他说,“每一代人,都在这条路上添一刀、加一凿——林氏根雕,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8.jpg
    姿态万千 鬼斧神工 记者 叶卫东 摄

如今,他的展厅里陈列着数百件作品:栩栩如生的雄狮、惟妙惟肖的孔子、温婉动人的昭君……一件一件,姿态万千、鬼斧神工,无一不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尽管成就已显,林本德最放心不下的,仍是传承。“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他坦言根雕枯燥清苦,需多年沉淀才可能有所成,“但只要有人肯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

9.jpg
  独一无二的形态 记者 叶卫东 摄

在他心中,根雕不止是手艺,更是一种哲学。“朽木可雕,人亦如此。”他说,“每个生命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形态。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改变,而是发现并成就它最美的一面。”

10.jpg
 刀锋过处 木香缭绕 记者 叶卫东 摄

夕阳斜照入室。林本德重新执起刻刀,继续与那尊未完成的仕女低语。刀锋过处,木香缭绕,一位古代佳人的眉目渐渐清晰——她穿越千年时光,沉淀于古木之中,而今,终于在一双匠人的手里,获得新生。

编辑:张熠

责任编辑:卜一珊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