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周馨钰
课堂上,56个孩子专注听吕金凤讲隶书要点,4名志愿者手把手教握笔;看着十来张新面孔,吕金凤满心欢喜。这是她为这群孩子开公益课的第2年,也是她带着“姐妹”们投身公益事业的第13年。

吕金凤的公益初心,源于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回忆道,母亲曾是辖区居委会组长,时刻关心着邻里乡亲,“哪家屋头有困难,吃不起饭,兄弟姊妹不和,她都要去协调”。
如同岁月闪回,吕金凤回忆小时候住贡井区气古坳,房屋就在路边,母亲常把家里的东西送给过路需要的人,常说:我们“少吃一口,就能救活一条命。”年幼的吕金凤曾不解地问:“给了别人东西,他们怎么不感谢我们呀?”母亲说,不是为了别人感谢才去帮助别人,但“帮人”的念头已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成年后,吕金凤进入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经济条件逐渐改善。“解决了温饱,就总想着能为别人做点什么。”2001年,她在《自贡日报》上看到一篇捐资助学的报道,当即联系报社的朋友,捐出2000元资助了第一名大学生王玉。直到2013年,她先后资助3名学子圆了大学梦。
彼时身为企业高管的吕金凤,还曾有过一个想法:组织自贡籍成功人士回乡捐赠,助力家乡发展。可当时她业务缠身,常年奔赴全国各地,想法迟迟未落地。2012年底,因工作调动,吕金凤从广州回到家乡自贡。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辅读学校的孩子需要帮助。

起初吕金凤有些忐忑,要怎么帮?可第一次走进辅读学校校园,孩子们就纷纷跑过来抱住她,一声声“阿姨”喊得她心头一暖。“他们眼里的渴望太强烈了,我才发现,这群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更是陪伴和互动,是实实在在的爱。”
从那天起,吕金凤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新窗户。“教人不能误人,得用自己最擅长的本事。”吕金凤说,在各种爱好中,书法和摄影是她的强项,于是她决定从摄影入手,开启新的公益尝试。
2013年2月,吕金凤牵头成立了自贡市女摄影家协会。成立这个协会,既是为了给女性摄影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是为了凝聚大家的力量做公益。她总把协会成员亲切地称为“姐妹”。在她的感染下,女摄协会的姐妹们纷纷走进辅读学校,教孩子们学习摄影、羽毛球、手鼓等。

没有摄影设备,“姐妹们”就一起凑钱买;没有车辆接送孩子外出实践,大家就开着自家车,带孩子们去自贡恐龙博物馆、盐业历史博物馆、燊海井等地,边逛边教摄影技巧。岱山公园、南湖公园的草坪上,哈哈游乐园里,都能看到孩子们追着镜头欢笑的身影。
2016年5月,好消息传来:辅读学校孩子们的摄影作品,在“同在蓝天下,有爱无碍”全国特殊儿童才艺大赛中取得佳绩——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说起这件事时,吕金凤的语气里满是骄傲与欣慰。

在孩子们眼里,她是温柔的“吕妈妈”;在女摄影家协会成员心中,她是热心的“金凤姐”“金凤妹”。
多年来,吕金凤不仅坚持自学艺术知识,还时常鼓励女摄协会的姐妹们学习书画、音乐,并牵头成立了墨之趣书画社、琴之韵弦乐队、乐之舞艺术团等兴趣小组。“书法本就是我的爱好,能把这份爱好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从中受益,才更有价值。”吕金凤说。
2017年3月,吕金凤开始尝试教书法:起初是给辅读学校的孩子上课,后来又把书法技巧教给协会里的志愿者。直到2020年疫情期间,辅读学校线下课停了,志愿者课却没断——她开启线上课程,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就算陪家人在外地看病都没落下。
在“书法公益交流群”里,每天都有志愿者自发晒出练字作业,吕金凤总会逐一点评:“这个笔画是露锋入笔,同时还要注意起笔的角度”“这个字的结构不准确,请与原帖比较后重新书写”。
2024年,吕金凤加入长期致力于帮扶偏远地区困境儿童的自贡本土公益组织——自贡市众圆公益助学中心。在这里,她再次看到了“纯洁又充满渴望的眼睛”,以及眼底闪烁而过的羞涩怯懦。这些孩子多数来自大凉山,家境贫寒、生活艰苦,不远千里来自贡接受救助、求学。

“这里娃娃多,上书法课既可以学理论知识,还可以把字练好。”同年,吕金凤在助学中心成立了“彦霖书法公益课堂”,还号召女摄协会的姐妹:“我教大家书法这么多年,现在希望大家能把学到的本事用在这些孩子身上,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成就我们自己。”
2024年10月19日,15位志愿者响应号召,跟随吕金凤加入公益课堂的队伍。她们自发捐款2000余元,精心挑选了篆、隶、楷、行各类字帖,送到孩子们手中。
自此,除了假期,每个周六上午,贡井区天池寺儿童院和仙市儿童福利院里,总会飘满墨香、充满欢笑。课堂上,吕金凤会给孩子们讲述文字的起源,也会讲古代书法家“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典故中领悟“坚持”的意义。

面对面互动传递的温度弥足珍贵。孩子小石曾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因家庭关爱缺失,平日里不愿与人交流。可上了书法课后,她不仅能认真完成自己的作业,还会主动走到其他同学身边,指着作业轻声提醒“你这里不对”,性格渐渐变得开朗外向。
孩子小青则热爱文学,别人玩耍时,她总在一旁安静看书,积累了不少历史知识。有一次,吕金凤讲解毛笔的起源,小青当即举手,准确说出了相关典故。“我当场就表扬她‘说得对’,她眼睛都亮了,后来还常和我分享看书体会。”吕金凤笑着回忆。
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吕金凤和她的“姐妹”也曾受到外界的质疑:“花这么多时间做这些,真的值吗?”“你们是不是在作秀博眼球?”面对这些非议,一些志愿者难以承受,渐渐萌生了退意。
今年7月,吕金凤随众圆公益助学中心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牛牛坝镇,调研24个家庭里的28个孩子。这次大山之行,彻底打消了她的顾虑。
“一户又一户,相似的困境里藏着不同的光亮。6个孩子的家里,老大正教弟妹背古诗;爸爸的火塘边,摊着孩子在自贡画的画,墙上贴着在自贡学习书法时写的‘福’字。”吕金凤曾在文章中写下当天见闻。那幅“福”字正是吕金凤在课堂上教孩子们书写的,被孩子们视作“珍宝”贴在堂屋正中。

孩子们还会自豪地向亲朋好友说:“这些都是我在自贡学的!”家长们拉着志愿者的手,一遍遍念叨:“孩子在自贡学得好,回来后变勤快了,还会帮家里打扫卫生,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那些瞬间,就像一颗颗种子落在吕金凤心里,慢慢生根发芽,让她无比确定:这么多年的坚持,值得!

回到自贡后,吕金凤更加坚定做公益的想法。她告诉姐妹们:“做公益,重要的是坚持,而且要让更多人知道,带动别人一起来做。”她还鼓励姐妹们发朋友圈勇敢展示公益行动。
如今,跟着吕金凤做公益的志愿者们,也在悄悄改变。志愿者张海燕说,以前从未接触过公益,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别人,如今才明白,“交流”与“陪伴”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公益行为。“现在我已经把公益融入了生活,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来做。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变得更好,心里很满足。”

“岁至秋辰别涵院,青春已逝嗟难返。诗词歌赋学从头,行走天涯红日暖。”这是吕金凤2018年退休时写下的诗,在她看来,做公益更是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公益很简单,只要你愿意付出,就能做得到。”
吕金凤和她的“姐妹”不仅为成百上千孩子带去了知识和技能,更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
这些种子正在发芽生长,如同千年盐都的紫薇花、大凉山上的百合花,在相隔700多里的两地遥相呼应,绽放出各自的美好与幸福。
(受访者供图)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吴山冠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