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现场看、会场谈!省内外专家齐聚富顺 研讨再生稻如何“再生有道”

2025-09-23 13:25 自贡网

0

分享

聚焦(1).jpg

自贡融媒记者 周嘉 芶思

秋风轻拂,富顺县古佛镇、童寺镇等地的再生稻田翻起层层金浪。9月22日下午,四川省再生稻产业发展研讨活动在富顺县举行,邀请来自省内外的再生稻研究领域专家、产业发展领军企业和富有实践经验的基层代表等,共同走进富顺县再生稻基地看作物长势、聊产业突破,研讨再生稻如何“再生有道”。
微信图片_20250923110431_54_6.jpg
富顺融媒 黄文超 摄
“古佛镇‘中铁金仓’现代农业产业园跨越古佛镇凤仪村、冯坪村、田边村和天洋村,面积达1万亩。这个园区从土壤改良到种植运营,从产品销售到品牌打造,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当天,在古佛镇凤仪村机收蓄留再生稻展示片,随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参会人员纷纷迈上田埂、捧起稻穗、掂量稻粒,观察再生稻生长情况。随后,又走进四川雒源俊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了解再生稻加工和品牌建设,一探富顺再生稻“再生有道”的秘诀。
Cache_-2dc470034fa347cb.jpg
据介绍,富顺是全国第一个再生稻产量超亿斤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提字“富顺,再生稻之乡”。目前,全县再生稻常年种植面积达45万亩、总产8万吨以上。同时,富顺再生稻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生产端,率先制定全省首个《再生稻种植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建立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在加工端,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的跃升;在科技端,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抗倒伏品种选育和机械化收割等技术攻关;在销售端,形成了“技术引领—加工增值—科研赋能—渠道突破”的全产业链闭环发展格局。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已被明确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肖祥贵表示,近年来,富顺县再生稻产业发展全省领先,尤其在品种筛选、高产创建、三产融合方面,创建了多个可圈可点的亮点工程。希望富顺在推进再生稻产业提质增效进程中,坚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引擎,通过“科技链强基、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延伸”的创新实践,为全省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富顺方案。
“再生稻产业未来的竞争,必将从‘产量之争’转向‘模式之争’‘特色之争’和‘价值之争’。”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水稻产业发展的资深农艺师,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孙中华在研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路”的问题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应强调“藏粮于经营模式”,比如积极探索更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专项解决方案,打破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名”的问题上,应为再生稻价值精准定位,从“高产粮”走向“特色粮”“文化粮”,跳出同质化竞争,抢占价值高地;“链”的问题上,应让再生稻成为串联起种植、观光、体验、消费的“金色纽带”,直接为农民创造三产融合的增值收益。他希望富顺乃至四川不仅能成为技术的高地,更能成为模式创新的策源地、价值升级的引领者。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会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李春生从合作经济与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角度,谈了对再生稻产业发展的思考。他认为,要推动科技创新,强化科技赋能,按新质生产力要求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要强化产业融合,加大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挖掘增值空间;要完善技术标准,做好各环节标准衔接,鼓励企业制定高标准,规范产业发展;要培育产品品牌,打磨品质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将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图片_20250923110441_55_6.jpg
在当天下午的研讨会上,来自省内外的再生稻研究领域专家、企业代表等,还分别从再生稻品种研发、品种推广、种植技术、加工营销等不同维度,分享了核心经验和实践路径,为再生稻产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强、可落地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此次活动既是再生稻产业发展的交流研讨,也是“四川省再生稻产业发展联盟”筹备会。当天,台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四川省再生稻产业发展联盟结盟倡议,会议正式通过四川省再生稻产业发展联盟筹备组名单。在与会人员的见证下,四川省再生稻产业发展联盟筹备组正式启动,致力打造全国首个再生稻产业联盟,也标志着四川再生稻产业即将迈入“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编辑:张翠娜

责任编辑:郑皓匀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