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龙”重登场!穿越侏罗纪,来自贡就对了

2025-09-29 17:46 天府新视界

0

分享

档案里的锦绣安逸

在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贡市,坐落着一座享誉世界的恐龙博物馆。它既是中国首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也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这里承载着跨越1.6亿年的地球生命奥秘,是连接远古与现代的一座重要桥梁。

图片
壮观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
一

自贡与恐龙的不解之缘,始于1915年那个偶然的发现。这一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揭开了这片土地的史前秘密。

然而,真正让自贡恐龙化石群走向系统化、规模化研究的,是以中国地质学家杨钟健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科学家。他们在自贡境内先后勘察发现160余处恐龙化石埋藏点,为后续探索埋下关键伏笔。

图片
1991年首次申报时的《大山铺恐龙化石埋藏遗址》脚本
图片
1991年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被列入世界地质遗址候选目录的报道

转折点在1972年到来。自贡大山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再次传出恐龙化石的讯息。1977年,科研人员对该区域开展首次正式发掘,此后数年,国家又组织了3次大规模清理与发掘工作。在约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出土上万件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骨骼化石,涵盖26个属、29个种,其中恐龙21属26种。这些化石不仅埋藏集中、数量庞大,更以种类丰富、品相完好、关联度高的特点,被赞为“世界恐龙化石发掘研究史上近二三十年来最大的收获”。

二

恐龙化石群的重现天日,让“就地建馆保护”成为共识。1982年5月20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亲赴大山铺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视察,提出关键建议——就地建馆、就地研究、就地陈列,并挥毫题词“恐龙群窟,世界奇观”。

同年年底,自贡恐龙博物馆正式立项。一份珍贵的请示文件——《关于将自贡市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现场划定为保护区和建立四川省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请示》,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省市两级协同推进博物馆建设的历程。历经数年精心规划与施工,1987年1月15日,自贡恐龙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古生物化石遗址类博物馆的空白,更一跃成为全球恐龙研究与文化展示的重要地标。

三

如果说化石是沉睡的史诗,那么自贡恐龙博物馆,就是一座收藏了最多中侏罗世恐龙“原件”的殿堂。这里的藏品涵盖古生物学、岩石学、矿物学等类别,以中生代恐龙化石为核心,是目前世界上收藏中侏罗世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博物馆。馆内的“镇馆之宝”不胜枚举: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的原始剑龙“太白华阳龙”化石骨架,中国首例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四川巨棘龙皮肤化石”,我国第一具保存完整头骨的马门溪龙“杨氏马门溪龙”骨架,还有世界首次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尾锤(蜀龙、峨眉龙尾锤)、与肩带骨骼关节状态保存的四川巨棘龙肩棘……这些化石不仅是科研瑰宝,更藏着1.6亿年前大山铺的环境密码。

图片
自贡恐龙博物馆

然而,自贡恐龙的叙事并未止步于历史的陈列。2023年1月1日,自贡恐龙博物馆探秘馆的正式开放,是一次“史前叙事”的现代化升级。它以“岩石上的巨兽时代”为题,用破壳而出的建筑形态、真实的遗址剖面和沉浸式的互动科技,邀请游客亲手“解锁”恐龙演化的奥秘,让远古生命真正“活”了起来。

一座博物馆的辐射力有多强?自贡恐龙博物馆自1987年开放以来,超过2000万人次的到访,印证了其作为文旅核心的吸引力。但它的脚步并未局限于自贡,而是坚定地“走出去”:从1988年首次出川,到百余场国内巡展、三十余场海外亮相,它让恐龙文化成为了世界语言,甚至赢得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世界上最好的恐龙博物馆”的赞誉。

图片
2018年自贡恐龙化石赴美国费城展览

不止于文化展示,自贡还以恐龙为核心,培育出完整的产业生态。1994年,自贡仿真恐龙的产业化起步,如今已形成100多家企业的产业集群,市场份额占全国95%、全球超90%,成为全球最大的仿真恐龙生产基地。

目前,自贡恐龙博物馆正处于闭馆升级改造阶段。它不仅见证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承载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更是从一座博物馆,成长为集科研、展示、产业于一体的“恐龙IP高地”。相信焕新归来的自贡恐龙博物馆,将是一座“活”起来的“东方龙宫”。

天府新视界&四川省档案馆 联合出品
 

图片

 

本期话题

穿越侏罗纪之旅,你心动了吗?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周旭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