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摘2025诺奖,曾为追寻李白足迹赴川

2025-10-09 22:36 川观新闻

0

分享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9日晚,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本年度奖项授予71岁的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表彰其“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曾被美国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誉为“书写末日的大师”的拉斯洛,不仅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联结,更与四川发生过最直接的情感。他曾沿李白足迹游历中国,而成都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站。

诺奖揭晓:文坛共识走向大众视野

对普通读者而言,拉斯洛的名字或许略显陌生,但在文学界,他早已是分量十足的存在。1954年出生于匈牙利久洛市的他,拥有法律与文学双重教育背景,31岁时便以处女作《撒旦探戈》一举奠定文坛地位,从此告别法律职业专心创作。此后四十余年,他斩获匈牙利最高文学荣誉科苏特奖、2015年国际布克奖等诸多奖项,成为首位摘得国际布克奖的匈牙利作家。

诺奖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在颁奖词中特别强调了拉斯洛的独特文风:“他流畅曲折、绵延不绝的长句语法已成为创作烙印,在荒诞与怪诞的交织中延续了从卡夫卡到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中欧传统。” 这种风格让他的作品虽因翻译难度大而传播受限,却始终以“稀有货币般的形态在文学界流转”,此次诺奖不过是让这份早已存在的文学共识走向大众。

创作原点:黎明时分诞生的文学寓言

拉斯洛的创作生涯转折点,源于一次令人震撼的黎明景象。年轻时,他曾在奶牛养殖场值夜班,黎明回家后帮房东阉割小猪,难忍场景的他抬头望见“巨大的棕色太阳,像世界末日开始的信号”,这一刻,《撒旦探戈》的完整框架在他脑中成型,随后便一气呵成落笔成文。

这部1985年出版的小说以“前进六步,后退六步”的探戈式结构,讲述了荒废乡村村民被骗子蛊惑的集体迷思。全书由不分行的长段落构成,时间与空间在文字中呈现出停滞与崩裂感,人在其中沦为被无形力量牵引的幽灵。1994年,这部作品被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七小时黑白电影,影像中的长镜头与文字里的长句形成奇妙共振,成为跨媒介艺术的经典范本。目前,这部作品的中文版已由译林出版社推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2025年9月刚出版的短篇集《世界在前进》一道,形成了其创作的完整脉络,供中国读者了解。

风格密码:长句里的生存真相

“一个需要深呼吸才能一口气念完的名字——就像他小说中无限增重的长句一样。” 这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对拉斯洛的生动形容。他的作品以极长的句子、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为标志,甚至有英语译者因翻译其作品“发明了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的英语”并获翻译奖。

对此拉斯洛曾解释:“我本人对长句结构更具优势,这符合我的思考形式。一个人怎么思考,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句式。而且人不仅会用长句思考,还会用唯一的、永远不会终结的句子思考,尤其是在有特别想说的话、特别想说服谁的时候。” 这种表达绝非炫技,而是他探索生存本质的工具,有评论家指出,这些长句创造了“无法喘息的意识流”,让读者在跟随文字流转时,被迫直面现实的混沌本质。

1986年的中短篇小说集《仁慈的关系》通过八个故事延续探索,《理发师的手》《茹兹的陷阱》等篇章以循环结构解构秩序与意义,这部作品的中文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译介,译者余泽民正是拉斯洛的多年好友。

东方羁绊:从《道德经》到李白足迹

“我一想到匈牙利,总是需要新鲜的空气。” 拉斯洛在接受《新京报·书评周刊》专访时这样解释自己的世界旅行,而中国文化正是他最珍视的“新鲜空气”。1991年,他以记者身份首次到访中国,便被这片土地深深震撼,称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他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回到布达佩斯后:全家人改用筷子吃饭,四处搜集中国书籍,听京剧,甚至不管与谁聊天都忍不住提及中国。

他给自己取中文名“好丘”,既寓意“美好的山丘”,也藏着对孔丘的喜爱。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是李白的“狂热粉丝”,1998年在余泽民的陪同下,沿李白足迹游历泰安、曲阜、西安、成都等近十座古城,乘船穿越刚合龙的三峡大坝。因游船未在白帝城停靠,他还激动地与船长争执,只因珍视《早发白帝城》承载的文化意义。他曾坦言:“我喜欢李白的豪放,喜欢他谈醉酒、月亮、生活、朋友,喜欢他的律动与流浪的心性——我喜欢李白这个人。”

这种热爱也融入创作:他研读《道德经》,将道家思想与佛教元素、日本能剧一同编织进2008年的《下面的西王母》;2003年的《天空下的毁灭与哀愁》更直接记录中国旅行思考,探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分歧,最终得出“存在于人身的隐秘传统才是文化的根基”的洞见。

当下回响:严肃创作对抗文化浅表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时代,严肃文化正在消失,不是它被威胁,而是它不能适应市场法则,被称为无用的文化。” 拉斯洛在七十岁生日访谈中的感慨,恰是他创作的自我注解。他用慢节奏的长句书写对抗碎片化阅读,用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取代娱乐化表达,正如诺奖委员会所言,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这种创作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诺奖揭晓后,拉斯洛的作品在中国迅速引发关注热潮。浙江文艺出版社译介的《仁慈的关系》《反抗的忧郁》,译林出版社的《撒旦探戈》等作品销量显著增长。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喻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