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荣县:田野晚稻黄 稻虾共作绘就稳粮增收新答卷

2025-10-11 09:08 自贡网

0

分享

徐振宇 自贡融媒记者 兰艳

金秋时节,荣县长山镇五通坝稻田种养共栖循环农业产业园内,千亩晚稻喜获丰收。与别处不同,这里的水稻比自贡其他区域晚熟近两个月,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放干水的稻田里,龙虾已悄然潜入泥中,静待新一轮丰收的序幕拉开。这种“稻晚熟、虾丰产”的景象,正是荣县稻虾共作模式结出的生态硕果。
微信图片_20251011000402.jpg
“头一天放干田水,让龙虾潜入泥中,第二天就能安心收稻。”省级家庭农场——荣县长山镇德胜家庭农场场主张文君蹲在田埂上,看着饱满的稻穗笑意盈盈。这个曾在云南经商的大学生,2015年返乡后历经稻鱼养殖亏损、稻蛙种养折戟的探索,最终选定稻虾共作之路。他表示:“我有430亩稻田,连续三年实现水稻亩产近千斤、龙虾亩产500斤。”在这里,“千斤粮万元钱”从愿景照进现实。
微信图片_20251011000414.jpg
稻虾共作的核心奥秘,藏在“迟种晚收”的农事节奏里。为兼顾水稻生长与龙虾繁育,当地特意将播种期推迟近两个月,形成“一水两用、稻虾双收”的生态循环:稻田为龙虾提供天然栖息地和饵料,龙虾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分,化肥施用减少60%以上,农药施用减少80%。在德胜家庭农场,川种优3607等优质稻种通过订单销售实现亩均效益1400元,龙虾则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2025年春节期间批发价最高达每公斤220元。
微信图片_20251011000346.jpg
从单个农场的探索到全域产业的崛起,荣县用“四化”路径铺就产业发展快车道。在长山镇,5500亩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形成2万亩规模化种养基地,稻虾田亩均产值近8000元,较传统种植效益提升数倍。全程机械化生产使每亩成本降低250元,3台烘干机日处理能力达45吨,配套的稻米生产线构建起“田间稻谷”直达“餐桌米饭”的全产业链。
微信图片_20251011000415.jpg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惠及万千农户。长山镇五通村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农民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转包土地,既得固定收益,又享年终分红。德胜家庭农场常年带动11人固定就业、单日最高50人临时务工,6名村民学成技术后独立发展稻虾种养,实现亩均效益6000元。
微信图片_20251011000338.jpg
如今的五通坝,早已突破了单一种养的局限。依托真武山文化资源打造的15公里徒步路线串联起星级农家乐,6个提档升级的农家大院与乡村文化长廊相映成趣,“种养+加工+旅游”的三产融合画卷正徐徐铺展。
微信图片_20251011000411.jpg
受访方供图
“稻穗沉甸甸,龙虾肥滚滚,这晚熟的稻子,藏着我们的致富经。”张文君的话,道出了荣县虾农的心声。作为川南早虾产业核心承载地,荣县早虾凭借错峰上市填补了区域冬季活虾供应的空白,成为当地虾产业“金字招牌”,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稻虾综合种养基地4.9万亩,2024年小龙虾产量达3085吨,稻渔亩均收益最高可达1万元。

据悉,为做强早虾产业,荣县还组建工作专班,统筹2901万元资金支持基地建设和种苗繁育,联合科研院所培育“川南早虾”优质苗种,年产虾苗1400万尾;创新“稻虾共作+反季节养殖”融合模式,通过智能化温室大棚控温,2024年冬季首批反季节虾上市单价达90元/斤,3000斤成虾创收27万多元。同时。优化交易中心功能,完善冷链物流配套,通过稻虾节延伸产业链价值。2025年核心基地已接待游客超20000人次,带动农家乐增收100余万元,在稳粮增收的道路上持续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辑:张翠娜

责任编辑:郑鑫玉

编审:喻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