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如何发起的?自贡当时是如何发动知识青年入伍,青年们又是以怎样的爱国热情投入这场运动的?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馆藏档案为依托,开启“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自贡”系列讲述,首篇将聚焦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起,探寻烽火中这场全国性爱国运动的诞生始末。
回溯中国兵役史,自宋代至民国初年,募兵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933年3月,国民政府借鉴西方国家做法,着手推行兵役改革,公布了以征兵制为基础的《兵役法》,其中规定:在校学生、公教人员等的知识青年,属于免役和缓役对象,不作征集。
然而,国民政府《兵役法》颁布十年后的1943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因战事失利退入印度,改称为驻印远征军,随后在印度兰姆迦等基地接受美军整训。也正是这次特殊的整训,对士兵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远超国内战场的要求。
中国驻印军配备了美式坦克、榴弹炮、无线电通讯设备等现代化武器装备,这些装备的操作与维护需要士兵具备基础读写能力,能够看懂操作手册、校准仪器参数;同时,驻印军与美军协同作战,传递口令、协调物资、沟通战术等都需要基础的英语沟通能力。但当时传统士兵文盲率高达80%,多数人连名字都不会写,不仅导致初期训练进度缓慢,甚至出现美军顾问授课时士兵因听不懂术语无法训练的情况。
为此,1943年10月中旬,时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给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下了一道紧急手令“征召知识青年从军”,并分批空运至印度各基地,接受美军现代化训练。11月5日,何应钦向各省军、师管区(国民政府在各省及省内相邻县市设置的专门负责兵员征召、训练的战时机构)发出重要电令,即著名的《戍微役募》电令。
四川省军管区接此命令后,时任四川省军管区参谋长的徐思平(1900—1960,荣县人,曾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军炮兵司令等职,后官至国民政府国防部兵役局局长,陆军中将衔)利用赴川北督导征兵工作之便,于当年11月15日在三台县两次召集当地士绅、在校学生及机关、法团公职人员,进行宣传发动。在两次大会上,徐思平先后发表了名为《学生于民族存亡应有之认识与责任》《我的人生观》现场演讲。徐思平深入浅出的内容、慷慨激昂的言语,极大地鼓动了青年学生、公职人员入伍参军的热潮,当场就有300余名学生和公教人员报名参军。自此,轰轰烈烈的“青年知识分子从军运动”在四川各地展开,并向全国各地扩散,徐思平也因此被誉为“知识青年从军”发起者。
(荣县档案馆藏)
如果说印缅战场对高素质兵源的迫切需求,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现实需求,那么,国内正面战场的溃败则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推力”。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战场,郑州、洛阳先后失守;湖南战场,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战场,桂林、柳州等城市相继陷落,部分日军沿黔桂铁路攻入贵州,大有北上威逼陪都重庆之势,国民政府已有再次迁都的预案。
面对严峻的国内抗战形势,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这句口号迅速传遍全国,成为知识青年投笔从戎的激励话语。10月1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发表《告全国青年文告》,发出“没有国家,知识何用?”“没有国家,职业何存?”“放下书本,背上枪炮!”“丢下职业,跨入军营!”等号召,呼吁知识青年自觉肩负起救国重任。
10月11日至14日,国民政府在陪都重庆召开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并成立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作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起人,徐思平被任命为该委员会常务委员,与何应钦、吴铁城、陈果夫、张治中、白崇禧、陈立夫等一同具体负责知识青年从军的相关工作。
10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办法》,将征集数额暂定为十万人。
10月24日,蒋介石发表《告知识青年从军书》,再次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抗日。此后,各高校、社会团体积极响应加强宣传,青年们怀着抵御外辱的爱国激情,纷纷掷笔投戎从军杀敌,“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的群众运动得以蓬勃开展。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兴起,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还有国民政府军事现代化转型、国际局势影响等多重力量的影响。
二战中后期,坦克集群突击、空中火力协同、无线电战场指挥等现代化作战模式全面铺开。“能扛枪,就可上战场”的传统作战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战场的要求。鉴于此,国民政府认识到:唯有吸纳知识青年从军,提升作战人员素质,才能适应战场变化,推动传统军队向现代化转型。蒋介石在 1944年多次强调:“现代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知识青年参军,是军队现代化的基础。”
国际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二战后期,盟军在欧洲、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对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提出更高要求。美国作为中国的主要盟国,既希望中国能坚持抗战,减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也要求中国军队具备与盟军协同作战的能力。美军顾问团多次向国民政府建议:“若要有效利用美式装备,必须提升士兵文化水平。”这一建议成为推动知识青年从军的重要外部动力。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缘起,是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后,国家危机、军事需求、政策调整与青年爱国情怀相互交织的结果。这场运动不仅为前线补充了急需的高素质兵源,更在烽火岁月中凝聚了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下期《档案记忆》,我们将聚焦自贡地区,从自贡知识青年的《从军志愿书》中,看当年自贡青年投笔从戎、舍身报国的热血豪情。
(未完待续)
编辑:王斯璇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