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贡嘎南麓、大渡河畔,金灿灿的阳光下,经过5个多月的孕育,石棉县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栽种的节水抗旱稻迎来丰收。
收割机的轰鸣声响彻园区,住在河对岸的张银珍,和几位老姐妹闻声而来:“我盯了它几个月了,就想等稻子收了后,再买点米。”
让张银珍觉得“稀奇”的,是这片稻子直接撒种,全程没有“泡”过水,还挺过了8月的高温天气,稻穗竟也长得饱满。
“这叫节水抗旱稻,我们四川自己选育的。”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说话的李德强,是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副教授,这是他带着编号为5287的系列节水抗旱稻,在石棉县试种的第二年。
节水抗旱稻问世并不久,在2016年才被原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正式认定为“水稻家族”新成员。
它在山地居多、又缺乏灌溉条件的石棉县,展现出惊人韧性——不仅经受住了夏季高温干旱天气考验,生长周期比传统水稻节水50%,产量和米质也毫不逊色。

石棉县新棉街道岩子社区收割节水抗旱稻
“全能选手”
让不可能成为现实
时间回到两个月前。8月11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解烈日炙烤后稻田的干渴。
产业道上,石棉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作物站站长郑世玉,高级农艺师张仕芬、刘世丹,紧跟着李德强的脚步,挨个查看各品种水稻长势。这一批试种的节水抗旱稻有80余亩,包括“雅旱优5287”“锦旱优5287”等品种。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6月至8月,我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石棉县气温屡破40℃,部分土地出现干裂情况,此时正是水稻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的关键期。
“前段时间稻叶都卷起来了,我还以为今年要受灾,没想到一下雨,禾苗全部转绿了。”张仕芬说。
轻轻拨开一株稻穗,李德强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看了几遍,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抽穗情况不错,后续生长问题不大。”李德强的信心,来自节水抗旱稻发达的根系,遇到干旱,它会自动启动“节能模式”,保持生命活力。
一旁的张仕芬不住夸赞:“换作别的品种,早就干死了,这个品种确实厉害。”
这究竟是怎样的“厉害”稻种?
在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祝元军看来,它堪称“懒庄稼”——整个生长期只需在关键期补灌2至3次水,比传统水稻省水一半以上;旱管条件下,田间湿度降低,病害侵染概率大减,也无需多次施肥、施药。
更突出的是,它是水陆两用的“全能型选手”,既可像普通水稻一样水种水管,又能像小麦一样旱种旱管,还能适应旱种水管、水种旱管等不同模式。其根系发达,耐旱能力强,即便在耕作层较薄的撂荒地、山坡地上也能顽强生长。这对农业用水占全省六成、近八成土地为山地的四川而言,具有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有水能高产,少水可保产,算是把我们山区灌溉难的问题给解决了。”祝元军感慨道。
安家山区
“宝藏种子”表现亮眼
10月13日,石棉县安顺场镇共和村3组,村民王春秀将新收的稻米铺在院坝中晾晒。
站在这个海拔千余米的村落眺望,远处层叠山峦尽收眼底。在石棉县,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8%,当地农业以果蔬、玉米和中药材为主,水稻种植历来不是“主角”。
走向新“稻”路的契机,源于传统黄果柑产业的提档升级。
作为石棉县特有的“黄金果”,全县逾5万亩黄果柑陆续迎来高接换种。仅2025年,高接换种面积就达1.8万亩。
新树进入盛果期需等待三年,在此期间,果农收益将大幅下滑。以往虽尝试套种矮棵蔬菜、大豆等经济作物,但效益有限。
“适宜在林下种植的作物不少,但综合对比后,我们认为种稻子的收益相对更高。”张仕芬介绍,在了解到部分地区试种节水抗旱稻的情况后,他们萌生了引种试验的想法。
张仕芬和同事们多方联系,几经周折拿到4个新品种稻种。然而,去年4月底刚播种完毕,就遭遇一场大雨,部分品种出苗情况很不理想。
起步即遇挫,大家心里都没底。就在为如何补救而焦虑时,他们获悉四川农业大学有一支团队在节水抗旱稻研究方面已取得进展,于是辗转联系上了该团队的李德强。
去年5月中旬,李德强带着团队选育的“雅旱优5287”种子和配套播种设备,专程前往石棉县。他一边示范播种,一边讲解技术要点:这类稻种无需育秧插秧,适合旱种旱管,草害轻、管理省工。
当年,石棉县在王岗坪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和黄果柑良繁中心划出15亩试验田,采取节水抗旱稻净作和“黄果柑+节水抗旱稻”套种两种模式,共试种5个新品种。秋收测产结果显示,“雅旱优5287”表现最为突出,平均亩产达511.1公斤。
试种的成功,让大家真正理解了何为“不必太费心”。
原来,李德强曾在园区对岸的一块“望天田”里,随手撒下“雅旱优5287”种子,粗放管理之下,竟也取得不错收成。
“新米一出,大家都抢着尝,个个都说口感好、米香足,我们真是找到‘宝藏种子’了。”张仕芬回忆道。
农户试种
“乖娃娃”赢得群众肯定
10月8日,石棉县新棉街道岩子社区5组居民陈林收拾行囊,准备返回成都。打开汽车后备箱,除了行李,还塞着25公斤刚刚加工好的节水抗旱稻新米。
这个国庆假期,家的味道是从一碗新米开始的。父亲易学东特意煮了一锅刚碾出的米,雪白晶莹、颗粒饱满的米饭刚端上桌,全家便迫不及待地盛上一碗。
“香,真是香!”一家人赞不绝口。大米入口软糯适中,细细咀嚼,唇齿间还留有淡淡甘甜。
“这米好吃,种起来也省心,明年我要扩大种植面积。”易学东已下定决心。
去年小范围试种成功后,石棉县进一步推广节水抗旱稻,免费发放种子、有机肥、配套农药等生产资料,易学东正是全县300余户参与试种的农户之一。
岩子社区曾是石棉县少数能种水稻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不少群众改种了经济作物。去年底,技术人员刘世丹前来推广时,没想到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如此之高。
“我们还是喜欢吃自己种的稻子。”岩子社区5组的徐文琼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她把半亩试验田当作宝贝,精心管理。今年8月,李德强前来查看田间表现时,忍不住夸赞“稻穗出得整齐”。
“我偷偷比过旁边别家的水稻,这个长得一点儿也不差。”徐文琼喜滋滋地接过话。在她眼里,节水抗旱稻是个不挑地、不娇气的“乖娃娃”:“施一次底肥就够了,种上它,果林下的杂草也没地方长了。”
9月底以来,石棉县农户种植的节水抗旱稻陆续迎来丰收。净作田平均亩产约550公斤,套作田平均亩产约450公斤。徐文琼家收了整整10背篼湿谷子,铺满自家顶楼的三个房间。
从最初的15亩试种,到今年推广至500亩,节水抗旱稻在石棉县的“寻稻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试种,优中选优,为石棉县找到最适宜的节水抗旱稻品种。这不仅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也有助于群众增产增收。”郑世玉说。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