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熠/视频
实习生 白可 刘佳 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叶卫东 张熠
清晨的沱江畔,朝露未晞。牛佛晏家坝的河滩在微光中渐渐苏醒,退水后的滩涂舒展开湿润的躯壳,奇石散落其间,静待有缘人。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俯身弯腰,指尖轻抚过沁凉的沙砾——他是章国辉,56岁,市级非遗“章氏长江赏石”第九代传人。当他将一方石形饱满、墨纹如烟雨晕染的奇石托于掌心,眼中闪动的光芒,仿佛与千年沉睡的故人重逢。

“从昆仑山脉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从新疆和田到内蒙戈壁,这些年行程至少二十万公里。”为寻“奇石”,章国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他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次归途中的偶遇:背包已装满当日所获,却意外踩到一块纹路奇绝的精品石。他毫不犹豫地将包中石头尽数倾出,唯独将这块“缘分石”紧揣怀中。“每一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相遇,就像人与人之间的际遇。”

章国辉谈石,讲究“形、质、色、纹、韵”五要素。形状需饱满圆润,质地细腻,色彩明丽,纹路含意境,韵味深远。“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一级藏品。”他拿着一方新捡到的石头解释道,“这一块石头的图案帽檐神似英国皇家警察,为此我取名‘警长’,为石头注入文化灵魂。”


采石仅是第一步。章国辉将赏石工艺细分为八步:采集、清洗、审石、设计、配座、提名赋文、展陈表述、鉴评赏析。其中,配座尤为关键。“需选用香樟木、楠木等材质,依据石头形态量身雕刻。”


随着他的演示,底座在刻刀下渐渐成形,榫卯结构的基座托起石身,犹如新入职的警长穿上警服。“底座既要承托石体,又不能喧宾夺主。”他边打磨边解释,楠木的清香随木屑飘散。


完成后的《警长》石果然神采非常:石形酷似戴警帽的侧脸,配诗“金盾凝光铸誓言”更添英气。

走进章国辉的藏馆,展架上陈列着《麒麟献瑞》《年年有鱼》《喜相逢》《倒骑毛驴》《高寿》等作品。每一方观赏石都配以古朴典雅的底座,犹如繁华映衬绿叶,令“奇石”的特色愈发鲜明。



章国辉抚着一方名为《泰山松》的长江石说:“这块石头多年未得名,直到我登泰山时见后山松树形似此石,才灵感迸发。”另一块《宝玉葬花》的命名,则源于他观看《红楼梦》时的顿悟。每一块石头的材质、产地、形成原因,他都如数家珍。“我最爱长江画面石,它蕴含文化与意境。比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凑齐它们极为不易,皆采自长江流域不同地段。”

众多藏品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一桌“无法下筷”的满汉全席。章国辉介绍,这桌“石头宴”由三十多种天然奇石组成:“包子”石采自外蒙,“花生”石来自埃及,多数玛瑙、金丝玉则来自内蒙、新疆等地。“牧民放牧时用牛奶箱拾取小石,仅一盘‘葡萄玛瑙’,或许就要筛选五百箱才能凑齐。”为集成这一桌天地精华,他用了整整十余年。

2020年,章国辉受聘为四川省观赏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2022年,被中国观赏石协会认定为赏石传承人;2024年,出任中国观赏石协会画面石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荣誉背后,是他对推广赏石文化的执着。他收藏了万余方观赏石,在全国参加博览会、高峰论坛百余场。“今后计划开设公共展厅,与市民共享藏品,理解这项非遗技艺。”
一方石头,千年江流。章国辉以石为媒,将自然造化转化为文化盛宴。在他看来,赏石是“发现的艺术”,更是与天地对话的哲学:“石头承载着地球的记忆,而我们,只是这段永恒故事的讲述者。”
编辑:张熠
责任编辑:王跃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