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超秋点兵·凉山战队篇
10月12日,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川超”)凉山好医生队再下一城,以2∶1的成绩客场战胜乐山味道非常队。此前10月2日举行的比赛中,凉山好医生队主场迎战眉山射天狼队,凭借6∶0的成绩击败对手。
10月19日晚,“川超”川西赛区第五轮对战,凉山好医生队将在主场迎战雅安貊貊队,剑指三分。

赛场之外,彝族歌舞《嘎哟啦》《凉山之鹰》、大凉山普格县妞妞合唱团的演出、声名鹊起的布拖女足代表……一系列凉山元素,正在球队所到之处持续刮起“最炫民族风”,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凉山人对足球那份经久不息的热情。
如果把凉山体育比作一本书,足球无疑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1979年,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的一群彝族学生,在昭觉山区的泥地上踢出了“拉莫杯”(注:拉莫,彝语中老虎的意思)的雏形;2016年,凉山州布拖县组建起第一支校园女子足球队;2025年,凉山州足球青训中心落地布拖……时间不是旁观者,而是凉山足球故事的执笔人。
从草根走向职业,46年前那一脚开踢,让凉山足球从此乘风破浪。
在凉山,“拉莫杯”无疑是足球运动的一面旗帜。1985年,昭觉为之冠以“拉莫”之名,寓意勇猛与顽强。自此,它引领一批又一批凉山健儿,踢出了凉山群众心目中的另一场“世界杯”。而此时,距离1994年全国甲A联赛启幕,还有整整9年。
那时,雨水混着汗水浸透球衣,却无人退场。少年们为了一颗球拼尽全力,他们脚下的赛场没有草皮、没有球门,但“下刀子也要踢”的誓言,让这场赛事完成了一场跨越时间的梦想接力。
男娃踢得,女娃照样踢得。她们的故事始于2016年——那一年,凉山州布拖县第一支校园女子足球队吹响了启程的哨音。凉山女孩的足球梦,无关装备与性别,只凭满腔热爱。凹凸不平的水泥地就是训练场,20元一双的胶鞋照样奔跑跳跃。

“泥地生花”需要多少年?答案是7年。2023年,布拖中学女子足球队勇夺四川省第三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初中U15组)冠军;2024年,布拖县依撒小学女足在四川省“贡嘎杯”凉山片区选拔赛暨凉山州第40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女足 U10组别中狂进44球,成为不败之师。她们在群山之中,一脚踢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事实证明,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足球于凉山,早已超越胜负。从校园操场到“川超”赛场,不过是换一片场地继续奔跑。
如今的凉山足球,早已告别“仅凭热爱苦撑”的阶段。2025年6月,凉山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正式启用,占地57.64亩,总投资6691.13万元,为这份热爱筑起了坚实的“根据地”。从泥地走出的凉山少年,在科学化、系统化、可持续的教育与体育投入中,积蓄成凉山足球新一轮崛起的底气。

这份底气很快便迎来回响。2025年6月的第二届“贡嘎杯”青年足球邀请赛上,凉山U21青年军连续经历三场点球大战的残酷考验,最终斩获季军。从递出“四川省女足之乡”名片的“微光行动”,到瓦吾小学的“玫瑰梦想球场”;从罗军、阿凉子拉等足球先行者,到如今的少年军团——凉山足球,没有侥幸,全靠实力,走过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
作为民族地区体教融合的探索者,“热爱”与“潜能”正是凉山最珍贵的基因。2024年,凉山新增14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更多足球后备人才正破土成长。
今天,站上“川超”赛场,凉山球员们的每一次进攻与防守,仿佛都与初代追梦人的身影重叠。向前奔跑的他们,仿佛齐声呐喊:“我们全力以赴!”
凉山的孩子以足球为媒,正走向更广阔的赛场;而凉山则以“川超”为媒,顺势递出另一张多彩名片。
这张名片,藏在山水之间,融于生活百态。足球赛的激情点燃人们的热情,山水间的静谧又让人心归于平和。凉山的“刚”与“柔”,既在赛事中激荡,也在天地间舒展。

如果说足球是凉山的“爽文”开篇,那么文旅与烟火气便是故事的精彩续章。这里有邛海波光、泸山松涛,也有螺髻积雪、泸沽明月。早晨一碗滚烫的羊肉米粉,唤醒一天的元气;夜晚围坐共享彝家盛宴,品味人间至味。

这里不仅是身心休憩的天地,更是创新攀登的高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火箭腾空、白鹤滩水电站的电流奔涌、锦屏暗物质实验室的探索无声——一项项高精尖成果在此启航,与足球精神一道,诠释着坚韧不拔的凉山力量。

当越来越多人因足球而走进凉山,他们会发现:这里的魅力远不止于赛场。这正是凉山与世界的对话方式——用足球传递拼搏力量,用文旅展现多彩风情,用突破丈量奋进脚步。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真切读懂五彩大凉山的无限可能。

本期话题
走进大凉山,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评论区聊一聊~
供稿/凉山州委宣传部 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
撰文/张敏敏 邓朝
天府新视界编辑部 成博 李天锐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