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10月19日凌晨2点23分,在历经70多公里渠道的“长途跋涉”后,来自成都市三岔水库的水,最终抵达位于内江市资中县的东风水库,这是都江堰灌区的“岷江水”(指岷江流域的水资源)首次流进川南经济区。
此次“岷江水”进入川南经济区,让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再次实现扩面增长。自此,都江堰灌区的范围也从之前的7市40县(市、区)增加为8市41县(市、区),灌溉面积达到1164.7万亩,涉及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大部分区域和川南经济区的部分区域。
建设三黄支渠
打通都江堰灌区向川南输水“新动脉”
东风水库是此次输水的“终点站”。一路上,三岔水库的来水要先后流经资中县管辖的另外两座水库——黄板桥水库和胜利水库。
10月17日凌晨1点30分,上游来水通过简资干渠、三黄支渠等渠道,首先流入黄板桥水库,19日0点23分抵达胜利水库。

为了等水,资中县黄板桥水库运行调度中心主任赖强几乎熬了个通宵,检查渠道、调试设备、监控水位,一刻都没有闲下来。看着渠水源源不断流入水库,他难掩兴奋:“‘岷江水’一来,今冬明春灌区的用水不愁了!”
据了解,资中县位于沱江流域,是一个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受制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而此次接收“岷江水”的黄板桥水库、胜利水库和东风水库,过去主要是靠天然降雨来补充水源,由于缺少外部水源的补充,一旦遭遇旱情很容易引发缺水“危机”。
“岷江水”要顺利输往资中县,必须依托“通道”——三黄支渠的建设。2023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与资中县人民政府通力协作,推动实施三黄支渠渠系配套工程,将资中县黄板桥水库灌区整体纳入都江堰灌区体系。随着三黄支渠的建设与完善,今年已具备供水条件。通过该工程向相关水库输水,能有效保障10万亩耕地的用水需求,显著增强当地产业发展韧性。
据介绍,三黄支渠作为本次输水的关键通道,主要控灌资阳市雁江区迎接镇、丰裕镇和内江市资中县发轮镇、龙结镇、球溪镇、罗泉镇、高楼镇、归德镇等共8个镇约16.38万亩耕地。
资中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供水将极大改善资中县水资源配置格局,依托都江堰灌区“省市县乡村联动、干支斗农毛互通”的一体化调水机制,为全县打通了一条输水“新动脉”,也为资中血橙、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提供稳定水源,推动形成“以水定产”的现代农业格局。

兴水之利
从南北两个方向为川南注入“水动力”
时间拉回到今年2月6日。当天上午,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尽管当时通水的仅为一期一步工程,但已惠及宜宾、自贡、内江3市7县(市、区),涉及灌溉面积51.27万亩,供水人口达140万人。
时隔10个月,随着都江堰灌区三黄支渠将“岷江水”输往资中县的多个水库,上述两个水利工程一前一后、一南一北,都为川南经济区送来了宝贵的水源。这种水资源调度与利用的背后,有何考量?

摊开川南经济区4市(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地图,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大江大河穿行其中。但由于境内缺少大型湖泊和水库,每次强降雨过程后不久,洪峰就会迅速过境,大量水资源汇入长江后流走。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川南经济区从底子上就成为一个缺水的区域。
“水利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和都江堰灌区三黄支渠的陆续通水,未来将为川南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强的水资源支撑。
根据省水利厅批复的本年度供水计划,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工程年内可向川南经济区内的宜宾、自贡、内江3市供水约1.75亿立方米,三黄支渠可向内江市资中县供水约1000万立方米。
上述负责人表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川南经济区作为我省人口和城镇相对集中、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区域,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和都江堰灌区简支干渠的顺利通水,将有效助力川南经济区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水动力”。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相关链接>>
01
都江堰灌区所涉及区域:
8市41县(市、区):
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区、新津区、新都区、武侯区、锦江区、成华区、青羊区、金牛区、成都高新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县、简阳市
德阳市:什邡市、广汉市、绵竹市、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区
绵阳市:安州区、涪城区、三台县
遂宁市:射洪市、大英县、安居区
乐山市:井研县
眉山市:仁寿县、彭山区、东坡区、青神县
资阳市: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
内江市:资中县
02
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变化:
汉代
约70万亩
宋代
约150万亩
清代
约300万亩
1949年
280余万亩
20世纪50—70年代
600余万亩
1993年
突破1000万亩
2021年
1130.6万亩
2025年
1164.7万亩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