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传了一千多年,这下要在绿茵场上“耍”把豪情啦!
其实,千年古县早把“战斗值”拉满了。以前富顺才子在科举考场上“开挂”,现在子弟们要去足球场上续写传奇——这波“跨界”,稳了!
更有意思的是,持票根还可以免费吃豆花、游文庙,传统美食与文化跟足球热,这下彻底“混熟”了!

“才子之乡”的名号,那可是咱们富顺人最闪亮的名片。从古至今,这儿就是出人才的地方,脑子活泛,点子多。
富顺的“学霸buff”从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建县就有了,翻《富顺县志》就知道,从两宋到元明清,这儿一共出了232个进士,光两宋就攒了67个进士,“才子天团”到位!

明代更是“高光时刻”:135个进士,实打实赢得了“才子甲西蜀”的名号。而且这儿的名人个个“能打”,有“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到了清代,更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这人才密度,谁看了不喊一句“绝”!
要说文脉的“根据地”,必须是富顺文庙。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的庙,现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每年都办“礼拜先师·立志明德”祈学活动,开笔礼、拜师礼玩得超地道。如今这“学霸圣地”也给足球“站台”,让才子们从科举的“考场”,冲向足球的“赛场”!
富顺不光才子多,豆花更是“顶流”!毕竟是能让本地人“一天三顿离不开”的美食!
全城四百多家豆花店,带动了上万人就业,全年与豆花相关的餐饮收入超35亿元。走三步就能闻见香,早餐吃、午餐配、晚餐续,堪称富顺人的“下饭神器”。这豆花还有讲究:绵而不老、嫩而不溏、白得像雪、香得勾人,妥妥的川南名吃天花板。而且它能火,还得谢谢当年发达的盐业!做豆花要的“胆水”,就是制盐剩下的“边角料”,没想到歪打正着,成就了一道非遗美食——2007年就评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而那海椒、那十几种香料秘制而成的蘸水,鲜、香、麻、辣,层次丰富,一口下去,直接引爆你的味蕾,浑身通透,干劲十足!
现在这碗豆花饭更成了足球健儿的“能量包”,一口豆花,一碗“告水”,再配上一碟豆花蘸水,就像咱们富顺人对自贡队的支持,够味!够辣!够燃!
特别是在自贡队的主场,富顺球迷穿上定制的“蘸水红”应援衫组成一片红色的海洋,齐声高喊自贡队:雄起!画面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说起咱富顺,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那不是吹的。文庙的红墙绿瓦,沱江的千年流淌,见证了多少风起云涌?这份历史的沉淀,就两个字,厚实!
就古代文人的“顶流打卡地”而言,富顺西湖绝对有一席之地。明代状元杨慎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曾在此泛舟湖上、把酒论诗,放在当年妥妥是“文化圈头条”,也为富顺刻下了深刻的“才子基因”,至今仍能从街巷肌理中读出当年的风雅。

作为实打实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与文明城市,它的文旅“宝藏库”也很“厚重”:文化、美景、美食,比比皆是。今年富顺明确提出建设“百里沱江画廊人文胜地”,正通过科学规划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动从“单点游览”向“全域体验”升级,让古城文旅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创新活力。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富顺还把“才子文化”的传承玩出了新意。如今中小学校园开设的书法、非遗等多元社团课程,让孩子们在庄重仪式中触摸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推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大力推进足球运动的普及,开展校园足球比赛等活动,则为“新才子”成长搭建了舞台,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贴合当代教育需求。
而近期点燃全城热情的足球热潮,更是为这座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因子”——球迷们跨区域助威的热血、赛场上的拼搏身影,让传统文化名城多了份运动激情,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富顺的魅力愈发多元立体。(刘瑞 李良椿)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