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文/图

发布会现场
四川已整改44755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0月21日,生态环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现场,一组跨越十年的数据格外醒目,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以来,四川已整改完成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总数。这串数字背后,是对群众“蓝天碧水”期盼的回应,更是全省生态环保工作从“逐个破题”到“系统治理”的缩影。
看成效:
督察整改做好“后半篇文章”
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明显
四川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抓手,持续压实整改责任。2017年以来,四川历经三轮中央督察,并同步实现三轮省级督察对21个市(州)的“全覆盖”。
“四川在举一反三排查整治基础上,实施全覆盖动态核查,推动一大批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整改见效,形成修复与监管并重的治理新路径。”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华太介绍,特别是群众关注的雅安市固体废物侵占大渡河岸线、德阳市三水镇违规倾倒固体废物、广元市硬头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破坏严重等一批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
例如,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雅安市存在“大渡河岸线被固体废物侵占”问题。对此,雅安市副市长曾琦现场介绍,以督察整改为契机,雅安在整改的基础上,不仅清理弃渣19.48万立方米、恢复河道26.8亩,更借此将整治范围扩大至全市124条河流,推出打桩定界、智慧巡查、网格参与等岸线保护“八条措施”,构建起系统化、智慧化的河湖监管体系。
而德阳市则在处置“三水镇违规倾倒8万立方米垃圾”问题中,探索出“发现—移交—整改—销号”全流程机制,推动建筑垃圾治理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治理”。
通过出台专项规划和管理办法,德阳联合成都、眉山等5市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精准打击跨区域倾倒;同步建成年处理能力45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布局多个资源化项目与转运调配场,初步形成“处置+利用”一体化格局。
“如何提高督察质效、减轻工作负担,一直是我们思考谋划、悉心推动的重点工作。”刘华太坦言,四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个别问题整改进度滞后、一些问题整改质量不高、个别问题整改后出现反弹等短板和不足,将从去存量、防增量、保质量三个方面发力,高质高效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看发展:
从问题整改到技术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增长新引擎
近年来,四川持续将环保督察整改与产业绿色升级紧密结合,持续优化工业结构和运输体系,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罗明介绍,四川以问题整改推动砖瓦、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压减烧结砖瓦生产线670余条,限制类企业占比预计下降至46%,企业总数较2023年减少30%以上。“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780余户企业落后设备,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工业燃煤锅炉。
与此同时,四川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贡献率超30%。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数量居西部第一。罗明表示,四川还率先开展零碳园区试点,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未来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在交通运输领域,结构调整也取得阶段性进展。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厚池透露,2025年1—9月,全省铁路、水运货运量同比分别增长3.2%和21.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1%。未来,四川将补齐“公转铁”“公转水”设施短板,提升多式联运效能,并推动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三网融合”。
此外,四川将试点零碳园区与零碳运输线路,优化加氢站与换电站布局,推广新能源重卡“大车队”,进一步推进货运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随着突出问题陆续“销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四川正逐步构建起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的治理新格局。下一步,全省将继续聚焦“去存量、防增量、保质量”,夯实整改成效、完善制度体系,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美丽四川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10年来,四川累计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44755个
中央督察问题整改情况:2017年、2021年两轮中央督察共224项整改任务,已完成221项,完成率98.66%;群众信访举报共19267件,已办结19261件,办结率99.97%,均达到了时序整改要求。2024年第三轮中央督察的整改方案已印发,各项整改任务正有序推进;群众信访投诉6051件,已办结5639件,办结率93.19%。
国家移交长江黄河警示片问题整改情况:2018年以来,国家移交了6批次长江问题、3批次黄河问题,共96个,已完成整改93个,剩余3个正有序推进。
省级督察问题整改情况:2016年以来,四川开展了三轮省级环保督察,共10391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0165项,完成率97.83%;群众信访举报共9423件,已办结9376件,办结率99.50%。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