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抗战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自贡(二)自贡知识青年的从军志愿书

2025-10-23 09:58 自贡档案

0

分享

自贡,作为抗战后方食盐生产基地与新设立的省级直辖市,当时已拥有私立蜀光、旭川、剑南等多所中学,加上由川康盐务局资助、内迁至威远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受过中等教育的知识青年储备充足。另一方面,抗战期间,日军飞机九次飞抵自贡上空、七次大规模轰炸,给市民带来巨大伤害,更加激发了广大青年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冯玉祥将军于 1943 年、1944 年两次赴自贡开展“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演讲,通过社会层面的宣传发动,深深点燃了知识青年的爱国激情。同时,在毗邻自贡市的荣县,另一位关键人物——曾历任四川省军管区参谋长、兵役部次长、全国知识青年志愿从军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兵役局局长的徐思平,也于1943年与1945年两度返回家乡,以官方身份亲临督导、宣传知识青年从军,为运动注入强劲推力。多方力量在此交汇,为自贡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自“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发起后,无论是赴印度参加远征军,还是后续应征青年远征军,自贡知识青年均满怀豪情,积极报名从军、纷纷写下从军志愿书。今日再读那些从军志愿文档,依然能感受到他们澎湃的热血、爱国的情怀。为此,我们从馆藏档案中选取了八份知识青年志愿书予以展示。

图片

△何希恕,男,18岁,辽宁海城人,就读于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东北沦陷后,他背离了世代相依的乡土,流落内地十三年。他父亲是一名军人,在南京保卫战后音信杳无。他身负国仇家恨,志愿“献身给争取自由的军旅”,迫不及待地要投身于抗击侵略者的战场。

图片

△胡永常,男,22岁,自贡市人,蜀光中学修业。先后就职于何市乡中心学校、贡井盐场公署。面对敌寇侵略,他深刻认识到“青年为国家之基石”“吾为国民之一份子,保土杀敌,是我们应尽之责任”,所以毅然“牺牲个人的一切,参加这神圣而伟大的战争”,展现出知识青年的使命担当。

图片

△鞠天堃,男,18岁,湖北孝感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学生。他在自传中写道“我要穿上征衣、拿着枪杆,奔向挽救民族的最前线,冲向敌人的大后方”。他在从军调查表中还写下了“愿颅作酒杯,饮尽仇敌血”的誓言。在他的自传中透露,父亲是威远县邮政局局长,他其实就是一个“官二代”。据档案记载,1944年12月底,他作为第三批赴印远征军一员,进入重庆荣昌军政部教导一团训练,后转入重庆璧山青年远征军第201师,1945年3月飞赴印度密支那整训,并加入新一军。由于档案资料的局限,其后续情况也不得而知。

图片

△刘燕生,男,18岁,北平人。 “七七”事变后,随父举家辗转流亡到自流井。在自流井完成小学、初中学业,后在国立东北中山中学肄业。本是花样青春的少年,在家国蒙难之时,却不得不直面生死,“人生没有不死的,但是要死的(得)有价值”,抱着必胜的信念加入远征军,“踏平三岛,然后再回到这可爱的祖国”。

图片

△陈国衡,男,19岁,广东潮阳人。父亲早逝,1941年故乡沦陷后,家破人亡,母亲及弟妹流落异乡不知所踪,他孤身逃亡辗转于西南多省,最终到达自流井。逃亡期间,他举目无亲、孤苦无依,他曾三度失学、辗转逃亡。为此,他立下志愿、发奋图强,“他日效命疆场,为国家、为家庭报此不共戴天之仇”。

图片

△吴伊人,男,21岁,湖北黄岗人,安徽大学理学院肄业。时任久大盐业公司自贡模范盐厂副产技术员。因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深入,他从上学的南京、安徽一路退却、一路流浪,饱受国家与家庭磨难,由此“永远立下投身杀敌的决心”,从军后“愿为一位空中的战士,飞到东京炸平三岛”。

图片
图片

△王石琰,男,22岁,自贡市人,私立蜀光中学高中肄业。当时他已在盐场供职多年,目睹山河破碎,毅然放弃大后方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以“荷戈杀敌”为职责,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为理想,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之决心 ,以“求得全人类的平等自由”之信仰,参加青年远征军,“敌人不灭,誓不生还”。全篇一气呵成,慷慨激昂,读之令人热血沸腾。

图片

△黄从文,男,18岁,自贡市人。因年少丧父,家道中落,无力继续学业,于蜀光中学初中肄业后,先后就职于报社、商行,努力承担起家庭生活重担。面对倭寇魔掌深入,眼见“多少同胞被蹂躏,多少财产被火焚”,舍弃为家分忧的工作,“报名从军,以效国家,尽忠国家,我之愿也”,体现了自贡青年的勇气担当和家国情怀。

这些自贡知识青年写下的从军志愿书,虽有的字迹稚嫩,却字字叩击人心,成为自贡这座城市在抗战岁月里,最鲜活也最厚重的精神印记。

下期《档案记忆》,我们将继续循着馆藏档案,走进自贡知识青年的从军历程,看他们如何带着志愿书中的誓言,奔赴印缅战场或投身青年远征军,将“报国”二字写进真实的烽火岁月里。

(未完待续)

文中档案均藏于自贡市档案馆

※ 文中那些风华正茂的青年如健在,大多已逾百岁,关于他们入伍后的人生履历,我馆档案中暂未发现。在此,我们殷切期盼文中所及当年热血报国青年的家属后辈、同事好友及社会各界提供其相关线索,补全他们的人生历程,并录入我馆“盐都儿女”系统,供后世永续缅怀。

编辑:曾航

责任编辑:刘汶林

编审:韩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