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育人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每一项突破传统的制度探索都值得我们认真审视。近期,成都试点取消中考的举措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一改革不仅是对评价体系的重构,也是对“学生成长能否超越分数定义”这一时代命题的直面回应。
成都的改革试点,可视为对"钱学森之问"的一次系统性应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或许正是因为过于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过早地剪断了学生创新的翅膀。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在创新力、批判性思维等软实力指标上却相对薄弱。这种"高分低创"现象,正是改革必须破解的深层困境。
在过往的教育实践中,考试分数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唯一标准,而贯通培养模式的创新,让教育评价回归了过程性与综合性的本质,其意义更在于它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对成长规律的遵循。它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节奏和潜能特质,教育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尺去衡量所有的学习者,而应构建更加立体的评价体系。
更深层次看,这一改革试点反映了教育理念从"育分"到"育人"的重要转变。贯通培养模式通过"三个贯通"——学段贯通、课程贯通、素养贯通,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学段壁垒,实现了教育过程的有机衔接,使教育成为一个连续、稳定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用12年的时间观察和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制定符合其个性的发展方案,为真正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这项改革探索。一方面,它确实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缓解了应试压力;另一方面,任何教育改革都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和循序渐进的实施过程,需要确保教育公平的底线,让学生的发展权得到充分保障。
成都的教育改革试点,本质是一次教育哲学的深刻变革,是对"何谓良好教育"的重新定义。改革的道路上必然充满挑战与争议,但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言:"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学会欣赏这样的教育图景:有的树苗很快长高,有的花蕾晚些绽放,但每株植物都能找到自己向着阳光生长的方式。教育的使命,就是为每一颗种子提供适合的土壤,让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独特的光彩。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韩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