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文化铸魂润村 | 富顺县李子村:振兴路上稻更香

2025-10-25 13:22 自贡网

0

分享

聚焦文化铸魂润村行动.jpg

自贡融媒记者 王翔鹰

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的秋日午后,时光仿佛格外温柔。近200年树龄的皂角树枝繁叶茂、光影婆娑,树下聂氏族人围坐闲谈,家常话里满是烟火气;不远处的玉堂湾小院里,村民议事声热烈爽朗,每件事都关乎大家的日子;附近的广场上,音乐伴着舞步,村民们舒展身姿、笑意盈盈;再生稻历史文化基地内,参观者驻足聆听,眼神里满是对农耕文化的好奇与赞叹——这幅幸福和谐的乡村图景,折射着当地深入推进“文化铸魂润村”行动的初心。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124.jpg
老物件与古树: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

“我们聂家先辈在‘湖广填四川’时扎根李子村,后来种下这棵皂角树,如今树大根深了。”66岁的聂忠钰抚摸着这棵高达二十余米的古树,眼神里满是回忆。

这棵2020年被纳入“古树名木”保护的老树,如今成了村里最鲜活的“展品”。村史馆内,讲解员正为参观者细说村史:“这里是我们的村史溯源——元朝时,这里曾是一片李子林,得名‘李子坝’,当时还相当于一个驿站,负责信件传递。新中国成立以后境内建制几经调整,1958年代寺公社成立,李子地域分属太阳大队、飞轮大队。”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040.jpg

村民们齐心收集的老物件中,江东犁、牛嘴笼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看似普通的旧物,背后藏着李子村人开荒拓野的精气神。李子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昕介绍:“为了挖掘、展示村史,我们下了不少功夫。组建专班,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汇总资料,追溯李子村的历史起源、建制变迁、名人故事,还深挖老物件背后的人文记忆与文化精神。我们先后两次公开征集村志内容和线索,开展实地走访、座谈10余次,5次前往县档案馆、镇档案室查阅档案,就是为了把本村的文化内核挖深挖透。”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017.jpg

为了让村史“活”起来,村里还依托“村村响”广播,开办“稻香有李”共享广播栏目,每月定期播报村史故事,开展思想教育,宣传政策法规,推送文艺节目。如今,村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李子村种再生稻的历史能追溯到元朝——这便是文化唤醒记忆的实证。

小院与晒坝:鲜活的文化共享空间

玉堂湾小院的坝子上,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手里剥着刚从树上摘的柚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唠着家常。“以前这儿就是个鸡鸭棚,又脏又乱,现在改造成‘幸福院’,成了大家最爱来的地方!”村民们说起小院的变化,满是欢喜。

这个由闲置空间改造的文化阵地,正是李子村“文化共享”的生动缩影。小院“院长”王斌笑着给记者细数变化:“一是环境变美了,原来破旧的鸡鸭棚改成了整洁的活动院坝;二是矛盾纠纷变少了,村民遇到难事,找小院‘院长’‘委员’一起商量,问题总能顺利解决;三是生活更热闹了,大家在这里聊家事、看坝坝电影、参加文化活动,老人孩子都有了好去处。”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047.jpg

每逢大事或传统节日,小院更是热闹非凡:集中观看央视直播、开展阅读分享、组织文艺表演、进行卫生评比;端午时大家围坐包粽子,中秋同品月饼、一起包抄手,春节齐写对联、手绘花灯——每个节日都有专属的仪式感。

稻田与课堂:蓬勃的文化内生力量

再生稻历史文化基地内,讲解员指着展区向观众介绍:“这里以再生稻为设计肌理,黄色主色调象征水稻丰收,上面‘富顺,再生稻之乡’几个大字,是袁隆平院士在 2020年10月23日为富顺县题写的。”

微信图片_20251023190949.jpg

李子村的水稻种植历史,远比大众想象中悠久。西晋郭义恭的《广志》中,便有相关记载;如今作家聂作平为富顺县再生稻所作的《富顺县再生稻赋》里,“中稻既刈,残芽萌蘖,穗条又熟,金谷弥川,一种两收”的句子,更是生动描绘出再生稻“割完一茬又一茬”的特点。据代寺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卓刚介绍,今年代寺镇再生稻蓄留面积将达3.2万亩,其中李子村3000亩,平均亩产量也从原来的50公斤提升到300公斤。

“基地设有‘千年水稻史’‘再生稻之乡’‘赓续奋进路’三个单元,全方位展示再生稻发展历程与农耕文化。”李子村工作人员王敏介绍,今年村里结合科普阵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完善了基地的研学体验功能。为了进一步提升再生稻的知晓度、守护农耕文化,村里还依托村集体经济公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基地资源,在耕作观摩、研学活动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粒米的故事”主题活动——把稻作文化与非遗传习、民俗展示、趣味运动等形式巧妙结合,让基地真正发挥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润育人心”的作用。今年以来,这样的研学体验活动已开展4次,吸引了数千人次前来观光体验。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148.jpg
舞步与蓝图:向前的乡村振兴路径

李子村农业公园广场上,稻香舞蹈队的排练正热闹。队员朱胜兰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我们跳的都是‘锅边舞’‘灶边舞’。今年村里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舞蹈队,一起排练、表演,不仅身体变好了,精神也更足了!” 朱胜兰的话刚说完,一旁的姐妹们便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028.jpg

“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开展以来,李子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富顺感触最深:“以前村民各忙各的,对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现在不管是院坝会、文艺汇演,还是各类主题活动,都成了村民交流的平台——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全村的精气神也更足了。”

在他眼中,李子村的变迁清晰可感。文化墙绘点缀小院,景观小品散布村落,村庄渐渐染上了浓郁的“文化味”,村民们爱护家园的意识也随之增强,村容村貌愈发整洁雅致;村史的挖掘与文化的传承,更唤醒了村民心底的归属感,如今村里发展产业、推进治理,大家都主动靠前、积极参与,干事创业的劲头十足。

微信图片_20251023191111.jpg

谈及未来,李富顺表示,在市农业农村局、市融媒体中心等结对单位的帮助下,李子村的“文化铸魂润村”行动将持续深化。他们将积极争取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村组、小院延伸,让村民拥有更多活动空间,能沉浸式体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本地文化队伍的培育也会同步推进,通过大力弘扬乡风文明,引导村民在乡村治理中主动当“主角”;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则是重点方向,后续会持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精心开发特色农产品,助力李子村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夕阳西下,皂角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广袤田野间弥漫着浓郁的稻香。在这片浸润着文化养分的土地上,稻穗饱满低垂,村民心中满是希望……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余耀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韩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