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融媒记者 周姝

那一晚,在巴塞尔的剧场里,聚光灯下,廖杰仿佛不是在钢丝上表演,而是在命运的弦上舞蹈。他每一个精准而轻盈的动作,都牵动着现场每一位观众的心弦。当最后一个动作完美定格,如潮的掌声与轰鸣的踩踏声,成为了对中国杂技艺术最直接、最热烈的国际礼赞。


与固定不动的硬钢丝不同,软钢丝具有极大的弹性与不稳定性。“演员的一个轻微动作,甚至一次呼吸,都可能导致钢丝剧烈抖动。”李轶解释道,“这抖动,就如同瞬间抽掉了表演者赖以支撑的根基,让所有的力量技巧都无处依托,难度系数不止翻倍。”

在长达6分30秒的表演中,廖杰需要在这根直径仅8毫米(约为一支铅笔的直径)的晃动钢丝上,完成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动作:倒立独轮车、摆浪前空翻下、单拐倒立……最为惊险的是,在表演过程中,钢丝甚至会呈现出近45度的惊人晃动幅度。廖杰所做的,不是在静态中保持平衡,而是在持续的动态失衡中,凭借超凡的身体协调性与核心力量,一次次地重新找回平衡,如同驾驭一匹奔腾的野马。


这份艰苦,具象化为一双双磨损的训练装备。廖杰指着自己脚上特制的白色软底鞋告诉记者,这样的鞋子,他每年要穿坏30多双,保护手套也要磨坏10多双。每一双破损的鞋底,都记录着他在钢丝上千万次的站立、行走与跳跃。







编辑:郑皓匀
责任编辑:张翠娜
编审:张宏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