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福建宁德发布2025年上半年度优秀图书榜单。此次评选严格遵循专业标准:依托该报“优秀畅销书排行榜”、读周刊微信公众号“好书品读”各书单、该报上半年优秀少儿图书三大核心依据,同时参考在全社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图书,最终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中遴选产生80种精品,涵盖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技生活、儿童四大类别。

发布现场
其中,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原来中国长这样》与四川文艺出版社的《万物皆美》凭借独特价值入选,两本书分别以国际视角与人文温度,为读者呈现多元阅读体验。此外,四川作家阿来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河源》也榜上有名。
外国青年笔下的“中国真实图景”
《原来中国长这样》由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成员[德]张云刚、潘昊琰、海洋等撰写,以外国留学生视角记录中国见闻,是一部聚焦中德文化交流的非虚构作品。书中不仅有成都烟火气、南京人文味、三星堆神秘魅力等地域文化元素,还收录了作者们支教、参与社团活动的真实经历,如同济大学水球队故事、桂林支教片段等,让“鲜活中国”跃然纸上。

在2025天府书展期间,该书英文版、德文版同步发布。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评价其“书名好、作者好、内容好”——平实书名像真诚邀约,外国作者的亲身感受更易打动人心,真实内容打破刻板印象。
值得关注的是,多语种版本的推出,让这本书成为文化桥梁:德国青年潘昊琰曾因家人无法阅读中文版而遗憾,如今德文版让亲友能直接读懂他的中国故事;刚到中国留学的思雅、莉娅更将其视为“生存手册”,顺着书中的线索加入校园社团,快速融入生活。
在活动现场,作者团队还向出版社赠送中、英、德3个语种的“全家福”冰箱贴,该书亦被捐赠给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进一步推动中外青年文化交流。
冯骥才写给孩子的“心灵美育课”
《万物皆美》是作家冯骥才专为青少年创作的成长散文集。该书从其百部作品中精选45篇经典篇目,历经10余次框架调整,构建“生命萌芽、故乡成长、世界探索、艺术思考、文化发现”五大美育主题,已入选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2025年小学生暑期推荐书目。

书中既有《时光》《日历》等篇章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地震后人们重建生活的故事传递“生命可贵”的信念;也有《献你一束花》《邻居的年糕》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将邻里间的温暖、童年的细碎美好转化为“滋养心灵的清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冯骥才以民间文化保护者的身份,在第五章“发现:近在咫尺的文化宝藏”中,通过《守岁》《我们共同的日子》等文章,让青少年直观感受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结,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
正如书中所言:“明天不像未来那么空洞遥远,走出今天门外便是明天。”全书以朴实文字引导孩子感知当下、热爱生活。
阿来行走河山后的文明叩问
阿来的《大河源》是其历时3年打磨的非虚构力作,凝聚着实地勘察与深度思考的双重心血。“我要去个无人的空旷地带,叩问河山!”谈及创作初衷,阿来曾在新书首发时袒露心迹。
这部作品始于三江源考察邀约,却因黄河源独特的人文多样性,让他“擅作主张”专为其立传,“为黄河源立传,这事以前没有人做过。”

书中装满行走中捕捉的鲜活细节:三江源雪山下的星空、藏族村落的烟火气,绿绒蒿与藏野驴构成的生态图景,还有荒野中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的石刻印记。
阿来始终强调,要“把过去习惯分隔的人文和自然跨界打通”,字里行间既有地理专业记录,又藏着多民族共居的记忆,更饱含对生态保护的忧思。他甚至在书中记下与牧民的对话,将草原上“草和羊都是大地孩子”的朴素认知,转化为对现代生态伦理的生动注解。
编辑:胡倩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