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智启未来 AI育无限——自贡市全方位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2025-10-31 10:19 自贡网

0

分享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中小学学生作为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培育提升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02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明确提出:构建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通过知识、技能、思维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形成“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科技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能力、人工智能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

在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过程中,市教育体育局联合优必选科技,从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支撑到赛事体系搭建,全方位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致力于将自贡打造成为成渝地区AI教育先行城市。

1.jpg
自贡市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专项赛现场

统筹规划

明确AI教育发展蓝图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202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培育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人才。

在此背景下,市教育体育局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结合实际制定了自贡市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目标。从短期来看,计划1年内完成教师AI通识培训,让参训教师普遍具备AI课程开发能力,着力培养人工智能教育领航名师。从长远来看,力争实现“一校一 AI特色”,打造成渝地区中小学AI教育创新实践样本。

为实现这一愿景,市教育体育局构建了“教师-学校-市县(区)”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撑,包括咨询服务、师资培训服务、教研支撑服务、活动赛考服务、技术支撑服务及评价认证服务等,助推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高效开展。

2.jpg
调试机器人

精准培训

筑牢AI教育师资根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育项目的推进质量。市教育体育局联合优必选科技组建项目团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提升教师的AI教学能力。

在培训启动前,项目团队通过问卷、访谈、教学观察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人工智能基础、教学痛点以及学校硬件配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调研数据来看,自贡市部分教师在信息化应用和AI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不足,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课程设计难、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项目团队结合学校课程体系与AI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了基础、进阶、创新3个层次的定制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分两年实施。第一年(2025年秋季学期至2026年春季学期)为通识培训阶段,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课堂的基础能力培训,普及基础知识,为后续深入培训和实践奠定基础。上学期的培训内容涵盖政策解读、课程体系及满足教学需求的相关知识,帮助教师明确AI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目标。下学期则围绕赛事计划、综合素质评价、赛事方案及实操方案展开,并设置答疑环节,解决教师在赛事组织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提供AI场景与个性化课程服务、精品课分享及优秀教师案例分享,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第二年(2026年秋季学期至2027年春季学期)为竞技水平提高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级赛事,整体提高自贡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水平。

3.jpg
学生进行机器人操作

科学设课

构建AI教育课程体系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市教育体育局以“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认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一套贯穿小学、初中、高中的“行知未来AI编程”课程体系,分为AI启蒙、AI探索、AI应用、AI创新四个阶段。

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感知与兴趣、基础工具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信息安全意识。例如,在UKIT小学课程的《天下第一灯》一课中,学生不仅能了解灯光模组的常识与连接方法,体验简单编程,还能认识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与计算思维、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以及合作学习与信息伦理素养。以Ukit Explore课程的《生活大改造:智能盆栽》一课为例,学生需要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和亮度传感器监测环境数据,运用流程控制图完成器件选型和功能制作,在小组协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解知识产权等伦理问题。

——高中阶段则聚焦于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信息安全与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与数字公民意识的培养。其中,Yanshee高中课程中的《Python编程起步》《综合编程实践》等课,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算法和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参与开源项目或硬件开发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

4.jpg
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赛事赋能

搭建AI教育展示平台

为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市教育体育局联合相关单位搭建了多元化的赛事矩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

赛事体系涵盖多个赛项,包括U-ACTION工程协作对抗赛、U-MISSION AI仿生赛、UCREATION PBL探究活动、U- CREALAND纯软编程赛等,不同赛项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阶段的学生设置了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例如,“新星行动”主要面向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图形化编程为主要考核内容,结合简单的结构搭建任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超燃行动”针对初中学生,增加了AI视觉应用、巡线识别、工程原理等考核内容,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星弈行动”和“智造未来”则面向高中学生,涉及高级编程语言、PID算法、机器视觉、AI模型训练等复杂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系统思维。

市教育体育局还积极推动这些赛事与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相衔接,组织学生参与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等白名单赛事,让学生有机会与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选手同台竞技,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为保障赛事的顺利开展,市教育体育局引入了ROBOG智能化赛事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涵盖报名注册、赛程安排、规则管理、项目评审、成绩统计与排名、资源共享和用户社区互动等多个板块。在报名阶段,学校和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便捷地完成报名手续;在赛程安排环节,该系统能够规避同校队伍,自动生成后续的赛程,确保赛事的公平性和有序性。

5.jpg
学生进行简单编程

10月26日,自贡市2025年首届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专项赛暨WRCT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ROBOG系列挑战赛自贡城市选拔赛在蜀光中学举行,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139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展开了机器人编程、操作等方面的技能比拼。“通过举办多样化、高规格的人工智能竞赛,不仅选拔出了一批具有AI特长的学生,让他们以组队比赛的形式学习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初步应用与创新设计,还激发了校园科创氛围,彰显了自贡市人工智能教育的成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多方协作

共促AI教育长远发展

自贡市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市教育体育局作为项目的主导单位,负责整体规划、政策支持和统筹协调。优必选科技作为技术和资源支持方,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和师资培训服务。中国电子学会、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等单位为赛事组织、教师认证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持。

6.jpg
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此外,各学校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个性化的AI教育推进方案,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组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赛事活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自贡市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多所学校建成了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了uKit AI、UGOT、Yanshee等系列教学器材,大部分试点学校的教师完成了AI通识培训,能够独立开展AI课程教学,学生参与AI课程学习和赛事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未来,市教育体育局将继续深化与各方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支撑服务,扩大项目覆盖范围,预计于2030年前在全市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自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陈凡逸 李定国 吴坚)

(图片由市教育体育局提供)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