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10月29日-31日,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会员单位的181项优秀项目获2025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其中,四川的媒体单位共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据了解,“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是中国新闻传媒行业最高层次的科技奖项。
据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段艳文介绍,2025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共有605项技术项目申报,较往届有显著增长,创下历史新高。181项获奖项目呈现出专业化、规范化和高水平的特点,构成了2025年我国新闻出版传媒技术创新的标杆体系,代表了行业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准。
四川媒体单位共有7个项目获奖
据统计,今年四川媒体单位共有7个项目获得“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有多家四川企业参与建设的其他省份项目获奖。

天府融媒技术平台、四川智媒云、四川省智能融合多模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一等奖;支撑媒体集群的主流媒体智能传播平台、成都传媒集团智能媒资库获得二等奖;AI广播系统关键设备研制及推广应用、沉浸式体验增强现实场景互动应用示范—16K超高清球幕获得三等奖。
从获奖单位分布来看,获得今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四川新闻出版媒体机构涵盖了广电、报业和智能媒体技术企业。“本次项目评选竞争激烈,四川媒体单位有7个项目获奖,体现了较强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意识,平台智能化突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奖励办公室主任高沁介绍说。
媒体项目建设转向平台化、中台化
据“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办公室介绍,与往届相比,2025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在技术方向、融合深度、产业协同等方面呈现出4个显著的新特征,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链条赋能、媒体融合从平台建设转向深化应用、超高清与三维声技术成为视听升级主流、央地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总体来看,项目建设质量高、应用效果显著,构建了从技术底层到业务前台的完整数字生态体系。在核心技术应用方面,呈现出以智能化、平台化引领“媒体转型”的鲜明特征。”高沁介绍说。
此次荣获一等奖的“天府融媒技术平台”“四川智媒云”都有明显的智能化、平台化特点。比如,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的省级技术平台——天府融媒技术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全省统一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构建了纵向贯通的数字底座、打造了开放共享的应用市场、建立了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标准,通过技术赋能、数据融通和资源整合,推动四川省、市、县三级媒体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容生产全链条赋能
分析此次“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名单,不难发现,多数项目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直接聚焦“AI”“智能”“大模型”等关键词。“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奖励工作办公室介绍,此次获奖项目呈现出的这个特点,显示出人工智能技术已从概念验证走向全面落地,贯穿“策划—采集—编辑—分发—治理”全业务流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从通用向垂直领域的纵深发展,构建了具有行业知识体系的专用模型,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营效率。
如今,作为支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系统性变革技术引擎的四川智媒云,构建起了集“融媒科技、智慧内容、社会治理、数字文传、国际传播”五大矩阵于一体的智媒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方位赋能,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优化用户运营与使用体验、拓宽媒体生态边界,实现了全集团范围内的技术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智能化。
技术赋能媒体服务边界持续拓展
今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呈现出媒体服务边界持续向外拓展的显著特点,媒体建设项目功能从内部赋能逐步延伸至对外输出,出现了“媒体+政务”“媒体+商务”“媒体+健康”等融合形态。
比如,四川智媒云项目就涵盖智能采编、智慧内容生产、社会治理服务、数字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56类应用场景,相互协作,形成从数据管理、智能协作到资源保障的生态体系,实现从媒体内容生产到社会服务延伸的全方位覆盖。
同样获得一等奖的四川省智能融合多模态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综合性新型传播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了四川正在打造的“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具备内容汇聚、数据分析、智能分发、公共服务等多重功能。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