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卜一珊 实习生 何孟妍
她是从会理县远嫁到荣县新寺村的彝族女儿,二十二年来,她一步步成为新寺村的“领头雁”,更成为村民心中最信赖的“贴心书记”。
她就是荣县来牟镇新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曾明俊。作为一名扎根在乡村的基层党员,她以实干和热情搭起民族团结的桥梁,积极推动构建互嵌共融的村居环境。在她的带领下,新寺村先后获评“四川省传统村落”、“第七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等称号,从一个普通村落,逐渐成长为全市民族融合的典范村寨。近日,曾明俊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02年,22岁的曾明俊从会理县远嫁至荣县来牟镇新寺村,成为村里“外来”的彝族媳妇。来到新寺村后,她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刻苦学习当地方言,深入了解本地人文风俗,凭借踏实勤劳的性格和一副热心肠,曾明俊很快融入了这个新家。
2014年,正值初村“两委”换届。此时的曾明俊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荣县话,并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无论哪家有困难需要帮助,曾明俊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在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下,她顺利当选为新寺村村文书,成为该村首位少数民族村干部。
上任后,曾明俊立志当好村里的“管家婆”,她走村串户,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她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20余万元,用于改造群众危旧房、修建产业道路和新建山坪塘;为给困难群众提供就业、低保等社会帮扶服务,累计发放“春”“冬”临时救助资金49280元,惠及111户农户、人口308人……到2020年村党支换届之时,曾明俊全票当选党支书记,并兼任村委会主任。从“外来媳妇”到“贴心书记”,她用十一年的坚守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力量,成为群众心中所认可的“新”新寺村人。
在新寺村,22户彝族、土家族、苗族群众与汉族村民共同生活。这个地处川南丘陵地区的小村庄,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陆续接纳了45名从雷波、美姑等地迁居而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如何让这些“新村民”真正融入当地?曾明俊给出创新答案——打造全市首个村级民族活动室。
2020年6月建成的民族活动室,集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文化交流、矛盾调解四大功能于一体。婚迁至该村4组的彝族大姐胡三门说:“无论是遇到困难、产生矛盾,还是我们这些‘外来人’想拉家常,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这个活动室,找曾书记准没错。没有曾书记,就没有我们如今的融洽生活。”截至目前,活动室已累计服务各族村民2000余人次。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这里便成为“文化大舞台”:汉族村民教彝族同胞包粽子、做糍粑,彝族群众则带着大家跳达体舞、唱敬酒歌。而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篝火晚会,更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体现,各族村民踊跃参与,熊熊篝火映照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一个村要富裕,没有产业是不可行的。”秉持这一理念,曾明俊充分利用新寺村现有资源,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她带领党员技术队主动上门,为村民陈立军的柑橘园提供技术指导,帮他嫁接耙耙柑,指导扩大种植面积。陈立军感慨地说:“多亏了曾书记,现在这几亩地,仅卖耙耙柑这一项,每年就能收入5万多元。” 在曾明俊的助力下,彝族青年刘阿喜带头开展彝绣工作,带动5名彝族姐妹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此外,曾明俊还引导10余户彝族家庭投身畜禽养殖行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曾明俊带领新寺村大力发展柑橘、茶叶、中药材等种植业,种植面积达800余亩。她还利用闲置土地、撂荒地种植菊花、金银花、油茶,精心打造“一村一品”,让各族群众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在曾明俊的带领下,新寺村的产业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辖区内各族群众人均纯收入较2020年增加5000余元。今年1月20日,新寺村在电商专班的推动下,注册成立“荣县来牟真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新寺村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大股东,公司成功入驻抖音平台,将“来牟真选”抖音号升级为“店铺账号”,开启了电商助农的新征程。如今的新寺村,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各族村民融合发展、致富增收,携手共建互嵌交融、和美相亲的幸福家园。
编辑:罗祥瑞
责任编辑:王跃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