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融媒记者 王汉卿 叶卫东/ 实习生 白可
张熠/视频
一股炽热的火焰自喷灯呼啸而出,温度高达八百多摄氏度。76岁的彭正华戴着老花镜,神情专注,双手稳稳握住玻璃棒,将其中心精准地对准烈焰。不过二十秒,原本坚硬的玻璃在烈火的“亲吻”下渐渐泛红、软化,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他一边缓缓旋转棒身,一边俯身向管内送气,还不时用镊子探入微红的玻璃内部进行精细塑形。半小时后,一片纹理清晰、晶莹剔透的玻璃荷叶在他手中悄然“绽放”。光影流转之间,宛若刚从荷塘采撷,犹带晨露,生气盎然。


这双在烈焰前沉稳操作的手,已与玻璃相伴六十余载。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玻璃吹塑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彭正华的工作室朴素而充实:工作区井然有序,展示区琳琅满目。《玉宇冰姿》《傲雪留香》《月季葫芦》等作品静立灯下,自然精致,剔透灵动,每一件皆是火与艺术交融的奇迹。


“做吹塑灯的任何作品,都必须经过第一环节——‘拉丝’。拉丝若稍有不均,后续创作便受影响。”彭正华道出这门技艺的关键。他强调,拉出来的丝必须笔直如“一条线”,若有偏差,需以火焰细细修正,之后才能进行接杆、吹气、翻转、造型等步骤。而进入“翻”的环节,更要大火猛攻。“比如眼前这片荷叶,得顺着风势调整叶片纹理的方向,作品才有生命力。”他一边烧制一边吹气,动作如行云流水;手中的镊子仿佛被赋予灵魂,深入管内进行毫米级的微调。


这份从容不迫的背后,是三代人的技艺积淀与数十年的执着坚守。从小受父辈熏陶,彭正华于196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物理研究所,成为一名专业的玻璃灯工。三年的系统培训让他熟练掌握吹、拉液态玻璃的技艺,也激发了他对彭氏玻璃工艺如何“升级”的思考。1974年调回富顺晨光化工研究院后,他担任专业灯工。不久,机遇降临——自贡灯会玻璃灯组的制作任务交到晨光院手中,彭正华被委以“总设计师”的重任,由此开启了工艺美术领域的创新之路。


“经过反复试验,我将小件实心玻璃发展为大型空心吹塑制品,突破了传统灯工无法制作大型作品、光源安装困难等技术瓶颈。”这一关键突破,为玻璃吹塑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1984年,他的玻璃吹塑《四季花灯》首度亮相自贡灯会,便引起轰动。次年创作的《岁寒三友》灯组不仅连续四届参展自贡灯会,更于1990年代表中国远赴新加坡展出,令当地观众惊叹“自贡灯会让万物皆可为灯”。


岁月的淬炼,让彭正华的技艺臻至化境。他的作品接头自然无痕,甚至连玻璃内部的纹理都能“吹”出来。如今,他的多件代表作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远赴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然而最让他牵挂的,仍是这门手艺的延续。

“只要用心,花、鸟、鱼、虫、楼、亭、桥、阁,皆可吹塑而成。”彭正华说着,眼中闪烁着期待,“我希望能培养一批徒弟,让这门手艺传下去。”在跳动的火焰前,这位古稀老人依然以双手与呼吸为媒,将炽热的玻璃化作永恒的艺术,使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持续绽放璀璨光华。
编辑:罗祥瑞
责任编辑:王跃
编审:张宏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