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叶子也是宝、血压血糖都受益 秋冬多吃这种水果

2025-11-02 14:38 CCTV生活圈

0

分享

桑树全身都是宝

入药材的有

桑叶、桑葚、桑白皮

常食用桑葚有助于

改善贫血、缓解失眠、抗衰老

桑叶则有助于降血压、控制血糖

临床上一般认为

经霜后的桑叶功效更好

所以进入霜降节气后

不妨在家中常备桑叶

01桑叶的3大好处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等功效。临床上一般认为,经霜后的桑叶功效更好,是一味良药,也被称为“神仙叶”。

有助于降血压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桑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帮助舒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有辅助降压作用。

推荐搭配:菊花

桑菊茶有利于辅助降血压,适合高血压患者饮用。其中,桑叶、菊花搭配可以加强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功效,但二者都比较偏寒,可以再加少量性温的陈皮,帮助保护脾胃。

有助于控制血糖

《本草纲目》中记载,桑叶可以“止消渴”。糖尿病患者吃得多、喝水多、排尿也多,但还是会出现消瘦的表现,所以糖尿病也被称为“消渴病”。

现代研究发现,桑叶中桑叶多糖、多酚、生物碱、黄酮等不同提取物,都可以发挥降血糖作用,既可以直接抑制糖吸收,还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受体活化。

推荐吃法:桑叶粗粮面

和面时,可以将干桑叶打成桑叶粉加入面粉中,制成桑叶粗粮面,搭配虾仁、鸡蛋、蔬菜一起食用。

有助于清肺润燥

桑叶清肝、清肺,入肺经,润肺燥,搭配补肾壮骨的排骨和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胡萝卜,一起制成桑叶排骨汤,可以帮助补肾清肝、明目润燥。

禁忌人群:

桑叶偏寒凉,寒性体质、手脚冰凉、脾胃虚弱人群不宜饮用桑菊茶,在食用桑叶粗粮面、桑叶排骨汤时,可以适量加入红枣、姜等温性食材。

02桑葚的3大好处

桑葚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

有助于改善贫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记载,桑葚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比较适合阴虚人群和贫血人群食用。

如果出现血红素下降,可能是缺铁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会出现皮肤偏黄或黄白、疲劳感明显、水肿、月经异常等症状,同时还会伴随阴虚燥热的表现,例如手脚心发热、皮肤干、口干等,这类人群比较适合食用桑葚。

临床上,一般使用干桑葚帮助改善贫血,用量为9~15克。

有助于缓解失眠

桑葚归心经,性味偏寒,主要适用于因心火旺盛和肝肾阴虚而导致的失眠。这些人通常感觉心烦、手脚心发热,晚上入睡困难并容易出汗。

有助于抗衰老

古代文献记载,长期服用桑葚可以让身体变轻盈,也可以让皮肤变好,还可以让头发变黑,以及让眼睛变亮等。这些都是桑葚帮助延缓衰老的表现。

桑葚中含有的多糖,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还可以帮助降低血糖和血脂,相对来说有助于延缓身体衰老。

桑葚中含有的芦丁、白藜芦醇等多酚类成分,具有一定抗氧化功效,也可以帮助抑制心血管疾病发生。

综合来说,桑葚不仅仅是从某一个方面来抗衰老,而是通过提高免疫力,提高胃肠道菌群质量,提高糖脂代谢效果以及抗氧化等方面,综合达到抗衰老效果。

营养小贴士:

1.桑葚性味偏寒,平时比较怕冷,肠胃比较怕凉的人群不建议过多食用桑葚。

2.秋冬季节,食用桑葚干更方便,可以直接嚼着吃,也可以泡水喝或者煮粥,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0~30克(约10~15粒)。

03秋冬季推荐你常喝这两款茶

桑葚桑叶茶

桑叶搭配桑葚一起服用,滋阴、养血、抗衰老功效发挥更好。

功效:

疏风润肺、滋阴补血、去燥止咳、润肠通便。

制作方法:

取干桑叶、桑葚干各10克放入杯中,用热水冲泡,待桑葚干充分吸收水分后即可饮用,记得把桑葚干一起吃掉~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人群、经期女性不宜饮用。

桑叶玉竹枸杞饮

桑叶有助于美白肌肤、降糖降脂,搭配玉竹、枸杞子一起煮开后饮用,有助于滋阴润燥,缓解因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燥,还能让你的皮肤更润泽、更通透。

功效:

滋阴润燥,让你的皮肤更润泽、更通透。

制作方法:

桑叶、玉竹、枸杞子各取3克,放入锅中,煮开后稍晾片刻即可饮用。

禁忌人群:

脾胃虚寒人群、经期女性不宜饮用。

桑叶桑葚营养小贴士

1.桑叶的好处: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有助于降血压、控制血糖。

2.桑葚的好处: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有助于改善贫血、缓解失眠、抗衰老。

3.秋冬季推荐你常喝这两款茶:桑葚桑叶茶、桑叶玉竹枸杞饮。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张宏彦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