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你能想象吗?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竟然飘起了烤鸡翅的香味!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神舟飞船最新送达的“硬核烹饪装备”。
航天员们围着太空烤箱,期待着热风中渐渐焦香的鸡翅。这一口热气腾腾,啃的可不只是美味,更是失重环境下难得的幸福感!从烤串、牛排到烤玉米,太空食谱几乎“万物可烤”。

太空“烤箱”与地面的烤箱到底有何不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伟波介绍,首先是通过温控技术、残渣收集、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技术攻关,实现在轨烘烤时的无油烟处理,从而满足空间站的油烟排放标准。其次是对净化装置和整机都进行严格测试,使之满足空间站准入条件,可连续可靠运行500次。
而且,这顿烧烤只是“开胃小菜”。如今,中国空间站的食品种类已高达190多种,航天员们10天的食谱都能不重样。从硬菜到甜点,从水果到冰淇淋,他们在地球上能吃到的,在太空也“全都要”!
“太空烧烤”的背后,可是实打实的尖端科技。它意味着我国的“环控生保系统”能精准控制,对油烟“零容忍”;我们的能源系统,能稳定支持烤箱这类大功率设备。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香”,巨大飞跃的背后,是一部生动的太空技术逆袭史。
中国航天员的太空吃播“进化史”
无论天上还是地下,吃喝都是一件大事。
从2003年神舟五号飞天,到如今,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会师烧烤,这22年间,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食”,到底经历了哪些变化,又遇到过哪些问题和有趣的事?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带着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匆匆21小时,吃了即食食品八宝饭、宫保鸡丁,但是“凉的”。当时正值中秋,还有一排漂浮的小月饼,接受吃前“检阅”。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增加热食热饮,2名航天员开启5天5夜的太空之旅,此次太空之旅配备了“食品加热器”,让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吃上了热饭。为了这一餐,大家在进入太空之前,专门增加了“吃喝训练”,比如怎么把餐盘绑在腿上,或者固定在某个地方。
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中,各种炒菜已经安排上了。从“怎么吃”直接跨越到了“吃点啥”,这一次食品种类,从40多种增加到了80多种。为了解决“吃点啥”的问题,科技团队也真的拼了,鱼香肉丝、猪排、蘑菇都送上了太空,航天员也是第一次在太空中吃到真正意义上的炒菜。
2012年,神舟九号发射成功, 远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开始尽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一日三餐不但能吃上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黑椒牛柳、雪菜肉丝,还喝上了奶茶。此外,还有酱萝卜等小菜,搭配可以说相当精心。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航天员食品与此前最大的区别,是根据航天员的口味进行个性化定制。聂海胜喜欢吃米饭,张晓光喜欢酸辣口味,王亚平偏爱甜食,这些饮食偏好都在此次任务中得到了满足。技术人员通过改进工艺,提高了食品的感官接受性。 王亚平用一个豆沙粽成功打卡太空端午节,仪式感满满的节日餐从此就拉开了序幕。
2016年,神舟十一号乘组菜谱更加丰富,五天一循环,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功能食品等六大类,近一百种。除了一日三餐,还有许多点心和夜宵可以补充能量。
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启动后 太空“吃播”有何变化?
2021年,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启动,尤其是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实验舱陆续发射后,中国的太空家园,变成了110立方米的“大三居”。太空厨房和专门的就餐区也随之安排上,还放了冰箱、微波炉、饮水机,航天员们的太空小家一下子就温馨起来,生活氛围直接拉满。
2021年,神舟十二号乘组的食谱有藜麦桂花粥、椰蓉面包、酱萝卜、什锦炒饭、尖椒土豆、菘菜牛肉汤、辣味金枪鱼、奶香鸡米、香卤鸡胗,此外,冰激凌还管够!菜单长度已经超过地上大部分餐馆。

宇宙吃播第一人航天员汤洪波,边吃苹果边扎马步的吃播造型,还从天上火到了地球。
神舟十三号执行任务期间,航天员的食谱品类已相当丰富,包含127种食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太空度过了首个中国春节,享用了特意准备的三种馅料饺子,有猪肉白菜、鲅鱼、黄花菜,将地道的“年味”带到了寰宇之间。
神舟十四号将“太空菜园”的梦想带进现实。航天员不仅使用“太空厨房”加热食物,更里程碑式地成功在轨栽培了生菜、小麦和矮秆番茄等植物,并首次品尝到了自己在太空种出来的新鲜生菜。这为未来的长期驻留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新鲜食物来源。
说起神舟十五号在轨期间的食品,邓清明可谓如数家珍,不仅有各种美食,还能自己制作酸奶,“快递小哥”天舟货运飞船的快速交会对接,也使航天员的食物实现了天地同步。
神舟十六号乘组则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太空菜园”的规模化探索。他们持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为未来在轨大规模种植、实现部分食物的可持续供应,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在2024年在轨度过春节的神舟十七号乘组,享用了一顿极具年味的太空年夜饭。这顿饭不仅包含了饺子、桂花芝士年糕、八宝饭等传统节日食品,更有寓意美好的 “十大菜肴” ,展现了地面保障团队精细化、人性化的支持能力。
中国航天员远征苍穹,既要完成科学任务,更要好好地生活。从一口满足乡愁的饺子,到一份香气四溢的太空烤翅,中国航天员餐桌上的变化,在记录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在默默守护航天员健康、提升在轨生活品质,为未来长期深空探测的生命保障技术进行了关键储备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创新超越的底气与自信。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