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歌
秋意渐浓,巴蜀大地上一场群众性足球赛事的热度却持续攀升。自9月20日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川超)开赛以来,这股全民参与的体育热潮便迅速席卷全省。赛事期间,自贡南湖体育中心场场爆满,两万余名球迷的欢呼呐喊汇成欢乐海洋;遍布城区商业街区的第二观赛点同样人头攒动,线上线下交织着同样的激情与喜悦。没有耀眼的明星,没有职业的光环,赛场的主角就是身边的普通人——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群众性体育赛事魅力最直观的展现,也为我们思考如何将群众性赛事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其从一时的“网红”转变为稳定的“长红”,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群众性赛事的核心魅力,在于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主体性。与追求极限、展示顶尖技艺的专业赛事不同,群众性赛事的最大亮点是其无可比拟的广泛参与性以及深厚亲和力。参与门槛普遍较低,规则执行更富弹性,核心目的在于让更多体育爱好者能够轻松融入、共享运动乐趣。从城市街头到乡村田野,当比赛场地设在“家门口”,当竞技选手是熟悉的“老邻居”,体育便褪去了高冷的外衣,回归“我参与、我快乐”的本真。无论是球场上的前锋、后卫、教练,还是场外身份各异的小店主、外卖小哥、挖掘机手,当他们为了共同的热爱或家乡的荣誉同场竞技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集体认同是专业赛事难以替代的。由此表明,群众赛事正是通过激发个体的参与感与成就感,调动起了蕴藏于广大群众中的磅礴力量。这种基于主体性的共情与凝聚,是群众赛事汇聚人气的根本密码。
群众性赛事的重要价值,在于构建情感共同体、赋能地方发展的创新性。川超联赛采用“一城一队”“一城一主场”的模式,将足球比赛巧妙转化为“城市荣誉之战”。尽管竞技水平无法与职业联赛的比肩,但为家乡而战的信念,使得每场对抗都充满张力,不仅吸引了铁杆球迷,更调动了广大非球迷“为家乡助威”的热情。这种模式超越了体育竞技本身,成为连接不同群体、强化地域认同、激发家乡自豪感的情感纽带。从更宏观的视野看,群众性文体活动正为城市发展开辟出崭新路径。以川超为例,其主客场循环赛制,构建了一种“体育+”的发展生态。赛事期间,商户展销、旅游体验与观赛活动有机结合,有效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文创等消费增长。“票根经济”的效应持续放大,体育作为支点之一,撬动了多行业增收。21个市(州)通过赛事平台,实现了文旅资源的展示与共享,推动了产业深度融合。群众性赛事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挖掘城市特色资源并促进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大门,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为城市形象增添光彩。
群众性赛事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探索其从火爆到长效的可持续性。当前,从城市马拉松到户外运动蔚然成风,无不印证着随着人均 GDP 跨越特定门槛,体育正从可选消费升级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群众对健康生活、精神愉悦、社交互动的需求日益旺盛,为群众性赛事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深厚土壤。然而,“人气难聚而易散”,如何让一时的热度转化为长久的习惯,让“现象级”赛事沉淀为“标志性”品牌,是必须直面和探索的课题。这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制、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专业化的运营指导以及科学化的项目布局。既要保持其“群众唱主角”的亲民特质,也要在活动品质、服务体验、文化内涵上不断提质升级。更重要的是,要将群众性赛事的发展融入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规划,使其成为促进人的现代化、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有效载体。
川超让我们看到,当体育回归群众、服务群众时迸发出了巨大能量和多重效益。将群众性赛事进行到底,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群众主体力量、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选择。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完善与创新,让群众性体育赛事在盐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王佳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