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当2026年度国考年龄限制的新条款公布,社交平台瞬间被“中年职场人的春天来了”的热议刷屏。这场打破多年惯例的改革,不仅让超千万职场群体看到新机遇,更向全社会传递出破除年龄偏见、拥抱人才价值的鲜明态度,成为观察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窗口。
国考年龄放宽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人才选拔的价值逻辑。过去“35岁红线”如同隐形门槛,让许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年群体在体制入口前止步——他们中不乏深耕行业十余年的技术骨干、拥有基层治理经验的职场精英,却因年龄限制被挡在公共服务体系之外。此次将报考上限提升至38岁,应届硕博更是放宽至43岁,本质上是对“唯年龄论”的纠偏:公共部门选拔人才,更应看重专业能力、实践积累与责任担当,而非简单以出生年份划界。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35-45岁职场群体占比超40%,这部分群体的职业诉求与发展空间,正成为衡量社会包容性的重要维度。
改革引发的舆论共鸣,折射出全社会对打破年龄歧视的迫切期待。在民营企业招聘“35岁现象”仍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国考作为公共政策的风向标,其改革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有网友留言:“38岁的放宽,让我不必再为错过考公机会而遗憾,更让我相信职场价值与年龄无关”;职场专家则指出,此举将倒逼更多行业反思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形成“以能力论英雄”的就业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并非无差别放开,而是通过“应届硕博再放宽”的梯度设计,实现了经验型人才与高学历人才的兼顾,体现出政策制定的精细化考量。
当然,年龄门槛的松动只是开始,真正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包容仍需多方发力。一方面,后续应配套完善考核机制,通过科学的笔试面试设计,让不同年龄段的考生都能充分展示优势——中年群体的实践经验与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本就可形成互补;另一方面,还需以国考改革为契机,推动劳动力市场整体年龄包容度的提升,让35+职场人不再面临“求职无门、晋升无路”的困境。
从“35岁红线”到“38岁放宽”,数字变化的背后,是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是对人才价值的尊重,更是对“人人皆可成才”社会共识的践行。当公共部门率先向不同年龄段人才敞开大门,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行业将跟随这一风向标,让每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都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让社会活力在包容中充分释放。(李卓林)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