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四普新发现,文物新坐标丨集生砦遗址——一座山寨见证七百年历史变迁

2025-11-07 16:00 自贡网

0

分享

【编者按】
自贡,这片承载千年盐业文明的土地,正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开展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们不仅重新审视那些已载入史册的文化地标,更于街头巷尾、田野乡间,发掘出诸多未曾被记录的历史片段。

自贡网即日起推出“四普新发现,文物新坐标”系列报道,将系统梳理并展示全市工作成果,尤其是新发现的321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新发现的文物,宛如散落的历史拼图,正逐步还原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它们并非冰冷的遗迹,而是这座城市跳动的历史脉搏。透过这组报道,您将目睹自贡如何在对历史的敬畏与探索中,探寻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
图片1.png
摄影 宋姿熠

市文物普查办公室 自贡融媒记者 钟小璐 

在荣县墨林乡吕仙村4组吕仙崖山顶,雄踞着一处名为“集生砦”的古遗址,当地人也称之为李家寨或吕仙寨。这片默默伫立山巅的寨堡遗迹,不仅是一处石质建筑遗存,更是一部镌刻在悬崖之上的历史史书,见证了从宋末抗元到清代盐业兴盛的漫长岁月。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自贡“四普”对集生砦的再次发现,为厘清和挖掘此类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带来了新的契机。此次普查强调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地域特色资源”实现全覆盖,旨在全方位搜集新发现文物线索。这意味着,像集生砦这样承载着深厚地方历史与文化的遗址,其研究有望得到深化,并可能在此次普查中被赋予新的保护内涵。

据荣县考察队搜集史料记载与现存遗迹考证,集生砦的初建可追溯至南宋末年。当时,为抵御元蒙军队进攻,四川各地兴起了修建寨堡以自保的风潮。绍熙府(辖今荣县等地)军民选择在险峻的吕仙崖山顶筑砦,其中位于山顶的这处砦堡规模最为宏大,成为当时重要的防御工事。时光流转至清咸丰年间,自贡著名大盐商颜昌英出资对砦堡进行了大规模的培修与扩建,增建了祠堂、寺庙等建筑,但其核心功能仍侧重于军事防御,称“集生砦”。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集生砦已发展成为一处具有社区功能的聚居点,寨内曾有常住户数百人,并设有集市,烟火鼎盛一时。

图片2.png

如今,踏访吕仙崖山顶,集生砦遗址依然留存着深厚的历史痕迹。遗址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北面凭借天然悬崖为屏障。现存较为完整的是南寨门和西寨门及部分寨墙。其中,南寨门规模最为宏大,为拱形门洞,通高6.57米,门洞深邃达8.45米,门额上刻有的“集生砦”三个行楷大字仍清晰可辨,气势不凡。门两侧延伸出的寨墙尚有70余米得以保存,并残存着部分用于瞭望和防御的垛口。西寨门则依山势而建,规模相对较小。这些斑驳的石砌工事,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生存险恶与建造智慧。

集生砦遗址为探究南宋末年荣县乃至川南地区军民抗元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见证;其选址与布局是研究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山区防御体系构成的典型个案;而清代盐商斥资培修的史实,也折射出自贡盐业经济对区域社会活动的深刻影响,为盐业史研究补充了不可多得的田野资料。

集生砦遗址,作为荣县寨堡群专项调查的重要新发现,在自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框架与支持下被系统记录与研究。这处承载着近七百年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文化资源——当地村民依托集生砦等文物遗址,积极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让乡村经济“旺”起来。

普查不仅重现着城市的记忆,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底蕴与发展动能。

编辑:钟小璐

责任编辑:张驰

编审:喻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