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虞黎君 自贡融媒记者 卜一珊
在四川盆地南缘,一座老工业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闯入低空经济的蓝海。自贡市贡井区,这个曾经以盐业闻名的地方,如今正凭借国家级航空产业园的集聚效应,成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版图中的一颗耀眼新星。而这背后,正是贡井区以“质量强链”为战略切口,系统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协同和质量创新,所催生的澎湃动能。
清晨的自贡航空产业园,一架无人机正进行试飞前最后的检测。“过去企业送检设备要跑成都、重庆,现今逐步实现在园区里就能解决。”自贡航空产业园工作站负责人介绍,市场监管部门驻园工作站运行以来,已开展质量培训8期,服务企业50余批次,解决技术难题23项。
贡井区在推进质量强链过程中,创新构建“政府引导、链主牵头、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打出一套系列组合拳:通过政策先行,推动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并设立50亿元通航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推进机制创新,与市市场监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质量强链工作专班,建立以专家服务、公益培训、质量诊断、中小微企业帮扶、领军企业培育和质量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同时推动服务下沉,设立“三站一基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贡井区的智慧在于将低空经济的“链式经验”提炼为区域质量提升的“通用密码”。以中航无人机、腾盾科技为代表的“链主”企业,已牵头攻克30余项“卡脖子”技术、获177项专利,形成“双链主+链员”的成熟模式。这一模式迅速产生“涟漪效应”,推动传统产业同步升级:酱腌菜、肉制品等行业建起联合实验室,年服务企业超百家;无人机与通航产业质量专班持续攻坚,解决新材料应用、冷链发酵等共性难题18项;小微企业也在“一企一策”计划中实现管理跃升,16家企业成功通过ISO9001认证。
质量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拓展至全区。航空产业园首创的“组群”模式,已演进为跨行业协同平台。在泵阀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联合省泵阀质检中心、高校等组建创新体,推动3项国标、4项行标的研制。同时,“六个一”工作机制与知识产权“四维一体”体系也覆盖全区重点产业,绘制出“四链”融合的质量生态全景。“我们不只是要打造一个优质产业,更要构建一个优质区域。”贡井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道出了质量强链的深层逻辑。
贡井区的质量提升始终与场景创新同频共振。2024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自贡航空产业园的无人机紧急升空,执行灾情侦察与通信保障任务,这是贡井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拓展的生动写照。全国首创的“有人机无人机同场融合运行”模式,不仅完成了1056架次的融合飞行,更催生了一系列“低空+”应用场景的突破。
投资1.4亿元的四川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已执行任务50余次,25条医疗物资航线使配送效率提升70%,全球首创的涵道风扇灭火无人机更攻克了高层灭火世界难题。这些真实场景成为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试炼场”,持续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说:“每一次任务的成功执行,都是对我们质量管理体系最严格的检验。”
沿着质量强链的路径,贡井区正在描绘一幅更为宏大的质量生态图景。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质量强区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高位统筹格局。在服务体系上,建成2个“一站式”质量服务小站,将园区经验辐射到全区。在品牌建设上,形成“头部引领、梯队跟进”的品牌矩阵,拥有3项地理标志产品,9家企业纳入市级质量品牌培育名单。
更令人欣喜的是,质量意识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全区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20名首席质量官持证上岗;16家小微企业通过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实现提质增效;工业产品合格率达90%,农产品监测合格率98%,工程质量合格率100%。这些数字背后,是质量基因向区域发展每个细胞的深度渗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贡井区的质量强区建设正在向更深层次推进。检验检测“联盟”筹建工作稳步推进,将整合更多技术机构资源;《低空飞行气象预报服务规范》等关键标准加快研制,推动低空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新材料、电磁兼容等关键领域本地化检测能力持续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从低空经济的一域突破,到质量强区的全域跃升,贡井区用实践证明了,当产业的质量强链与区域的质量强区建设同频共振,其释放的能量将超乎想象。这片曾经以盐井闻名的土地,如今正以“质量”为新的发展密码,在高质量发展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千年盐都的智慧,现代产业的活力,在“质量”这个交汇点上相得益彰。贡井区的发展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的答案,就写在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坚守中,写在每一处细节的匠心打磨里。
编辑:宋姿熠
责任编辑:尤洋
编审:吴山冠

0